前哨淋巴结(SLN)即原发肿瘤向腋窝淋巴池引流的第一个或数个淋巴结。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可安全有效地避免腋窝阴性的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其程度,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术中准确摘取真正的SLN是保证SLNB常规代替ALND安全性的前提。本文将对SLNB的术中定位及SLNB检出率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
前哨淋巴结的定位
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术中不同部位注射示踪剂定位SLN,常用的示踪剂包括染料示踪剂和同位素示踪剂(见表)。
常用染料示踪剂包括1%的异硫蓝、1%的亚甲蓝及0.75%的专利蓝。
异硫蓝是最先应用于SLNB的示踪剂,其准确性较高,但有研究表明,患者应用异硫蓝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概率为1%~3%。专利蓝在国外较为常用,但价格昂贵,国内尚未批准其用于临床。亚甲蓝的准确性与异硫蓝相似,且因价廉、未见报告过敏反应等优势,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其他染料示踪剂,如吲哚花青绿、纳米碳等的临床应用亦有报道,但并未普及。
染料示踪剂因分子量较小、组织内弥散较快、无需辅助探测设备、价格低廉,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由于染料示踪剂仅为手术提供视觉识别帮助,并不提示外科医师探查方向,故单用染料示踪剂定位SLN时,对外科医师的手术经验有较高的要求。
同位素示踪剂常用99m锝(99mTc)标记的硫胶体。术中应用γ探测仪探查带有放射性“热点”的淋巴结,可减少术中的盲目解剖。术前淋巴闪烁显像可帮助手术医师在术前了解SLN的相对位置与数量,但多数学者认为,该技术并不能显著改善SLNB的成功率及假阴性率,但有助于发现乳腺癌患者腋窝外SLN,同时也可缩短手术医师掌握该术式的学习曲线。
近年来,亦有学者评估了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SPECT)/CT及CT三维重建等技术在SLNB中定位方面的应用价值,发现其与单纯应用蓝色染料作为示踪剂相比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尤其是对于肥胖患者。
但考虑到有经验的医师对患者进行SLNB时,失败例数的绝对数量较少,同时SPECT/CT及CT三维重建等技术检查耗费大、耗时长,所以目前而言,将该技术作为常规的淋巴结定位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可行性较低。
示踪剂的注射部位常选择乳晕区皮下、瘤周乳腺实质或肿瘤表面皮内/皮下。
乳晕区皮下淋巴管网较为丰富,故选择在该部位注射时,示踪剂可迅速到达腋窝部位,在无法触及肿块的乳腺癌患者中无须进行定位。但对于乳房外上象限存在活检切口的患者,在该部位注射示踪剂则容易失败。乳腺实质内注射示踪剂,其到达腋窝所需时间较长,检出率稍低,但乳腺实质内注射可显示内乳和胸肌间的前哨淋巴结。
对于经验丰富的医师,应用各种示踪剂均能获得很高的检出率。而联合应用不同示踪剂,选择不同注射部位,可获得最佳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