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管拮抗剂是用于治疗转移性肺癌的高活性药物,但可以导致显著的毒性和肿瘤抵抗性。艾瑞布林甲磺酸是一种新型抗微管剂,它可结合在微管链的不同位点,一些2期试验显示它可有效治疗若干肿瘤类型。研究提示除导致微管物理性破裂外,还存在一些潜在的机制或可引起更好的疗效和更低的毒性。到目前为止,仅有一项3期临床试验的结果支持其用于乳腺癌,正在进行中的另一项3期试验对其治疗转移性肺癌的疗效进行检验,将会揭示艾瑞布林用于此种临床情境的优点。
目前的数据支持艾瑞布林可潜在应用于以下肿瘤:
●乳腺癌;
●肺癌;
●前列腺癌;
●尿路上皮癌;
●软组织肉瘤。
图1 软海绵素和艾瑞布林的分子结构。艾瑞布林(艾瑞布林甲磺酸)是一种新型软海绵素B抗微管衍生物,由美国Eisai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平行III期研究对艾瑞布林用于乳腺癌二线治疗给予评估。该试验对艾瑞布林VS卡培他滨的OS和PFS进行了比较。次要目标包括:对艾瑞布林治疗反应率的评估、DOR、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疼痛强度量表和镇痛药的用量安全性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关系评估等。
受试者为18岁及以上的经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为局部晚期或MBC且既往化疗(包括蒽环类和紫杉烷类化疗)次数不超过3次的患者。总共有1102例患者经随机分组(1:1)分别接受艾瑞布林或卡培他滨治疗。与卡培他滨治疗组(剂量为2500毫克/平方米/天,每天两次,21天为一治疗周期,1—14天给药)相比,艾瑞布林治疗组对于中位OS值的改善并不显著(15.9 vs 14.5个月)。
经独立审查发现,艾瑞布林治疗组与卡培他滨治疗组的PFS、总反应率分别为4.1个月和4.2个月,11%和11.5%。两组中HER2阴性患者的OS值分别为15.9个月和13.5个月。艾瑞布林组和卡培他滨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4.2%比15.9%)、手–足综合征(0.2%比45.1%)、脱发(34.6%比4%)、白细胞减少症(31.4%比10.4%)、腹泻(14.3%比28.8%)、恶心(22.2%比24.4%)。虽然生存期指标并未达到预设的统计学意义标准,但该研究还是证实了艾瑞布林的有效性。
作用机制
●艾瑞布林通过结合vinka生物碱结合域而产生细胞毒性,进而引起球状微管蛋白聚集,导致有丝分裂过程中止及细胞死亡。
●艾瑞布林可通过PI3K通路、血管和上皮间质的转化等通路抑制细胞内的信号传导。
药代动力学性质
●艾瑞布林的血清浓度与药物浓度水平呈线性相关,且扩散迅速。
临床疗效
●疗效试验已经证明,艾瑞布林对许多类型的肿瘤如乳腺癌、尿路上皮肿瘤、前列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包括经多次抗微管药物既往治疗的患者)有治疗活性。
安全性和耐受性
●艾瑞布林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主要是骨髓抑制和嗜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他的非血液性毒性事件包括疲劳、恶心、脱发。出现感觉神经病变的患者相对较少。
●患者接受艾瑞布林治疗时应进行全血计数监测。
●无特异性的药物相互作用。
●1期试验和2期试验的结论是:艾瑞布林作为单药使用时以21天为一周期,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2到5分钟,剂量为1.4mg/m2。
结论
艾瑞布林是一种新型抗微管剂,已证明其对多种肿瘤具有治疗活性,包括经其他抗微管剂药物既往治疗的肿瘤。更多新出现的关于乳腺癌细胞的数据提示,艾瑞布林的活性不仅在于其抗有丝分裂作用,还涉及到细胞内信号,包括PI3K–Akt–mTOR枢纽、EMT血管生成和重建作用。艾瑞布林联合靶向上述机制的其他药物共同治疗是否有效则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目前这些试验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