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的防病率和死亡报告:专访作者陈万青

2014-07-03 14:05 来源:科研时间微信 作者:沈敏
字体大小
- | +

编者按: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其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数据一直为世界各国所关注。今年7月份,科研时间旗下ATM杂志将重磅刊出来自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Report of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0”一文。本文为ATM杂志编辑对文章一作、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教授的专访。

1.jpg
起步虽早但发展缓慢、现已进入快速发展期

陈教授介绍到,我国的肿瘤登记工作开始得比较早,最早在50年代末就已经开展。但一直以来发展缓慢,登记工作主要在肿瘤高发区和经济基础相对较好的大城市进行。到了90年代,传染病越来越少而慢性疾病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慢性疾病。

90年代初,通过国家攻关课题,设立了肿瘤检测项目,选了11个包括农村和城市的监测点,做了5年调查,并出版了第一本《全国部分市县肿瘤发病与死亡》。对这11个点的动态观测一直延续到现在。到90年代末,全国大概有三十多个登记点。

2000年以后,卫生部很重视肿瘤登记。2002年,卫生部疾控局下成立了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挂靠在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下面。到2008年,疾控局提出将肿瘤登记工作立项。项目之初仅有43个登记点;一年后,登记点数增加到95个。截至去年,已建立249个肿瘤登记点,覆盖人口范围接近3亿。

肿瘤登记工作意义何在?

谈到肿瘤登记工作的意义,陈教授表示,首先肿瘤登记数据是卫生政策制订的基础数据。肿瘤作为慢性疾病之一,其防治是最难的,要先了解哪些肿瘤高发,哪些低发,这些肿瘤的发病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因此肿瘤登记对政策制订有指导作用。另外,肿瘤在慢性疾病里的比例相对稳定。比如在死因调查中,肿瘤占全死因的比例基本在1/51/4之间。

如果知道了肿瘤的负担,则整个慢性疾病的负担就也清楚了。所以这个数据不单对肿瘤有意义,对整个慢性疾病也有意义。此外,我们采取了很多一级、二级及三级肿瘤预防措施。有了肿瘤登记数据,我们才可以评价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再者,肿瘤登记是一个人群的调查,有高发区、低发区,具有地域性。这为肿瘤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中西方癌谱大不同

肿瘤防治是目前全球关注的一个医学热点。在谈到中西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候,陈教授表示,从整体发病率看,美国发病率比我们高很多,但他们的癌谱构成与我们区别很大。美国男性肿瘤发病率排第一位的是前列腺癌,大概占了1/5;女性排第一位是乳腺癌(虽然我们排第一位的也是乳腺癌,但他们的比例比我们高)。

美国这两个排第一的肿瘤预后都比较好:从五年生存率来讲,前列腺癌基本能达100%,乳腺癌也能达到百分之七八十。而我国男性肿瘤发病率排第一位的是肺癌,此外消化道癌(包括食管癌、胃癌、肝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很高,这些癌症的预后都比较差。这就导致我国肿瘤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

因此我们国家癌谱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异。这个差异也会影响到我们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重心。如果没有肿瘤登记的数据,像美国那样我们把重点放在前列腺癌和乳腺癌上,那就错了。这也进一步说明我们肿瘤登记取得的数据对于防控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沈敏,PhD,Executive Editor of 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本文来自科研时间微信

科研时间二维码12m.jpg

编辑: 赵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