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取得缓解患者的CT及PET结果
部分黑色素瘤亚型出现的KIT原癌基因扩增和突变为治疗提供了契机。对此,美国Dana-Farber癌症中心的F. Stephen Hodi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通过一项多中心临床II期试验,考察了伊马替尼对存在KIT扩增及/或突变的转移性黏膜型、肢端型或慢性日光损伤型(CSD)黑色素瘤的治疗情况。在研究中,患者每日接受一次剂量为400 mg的伊马替尼治疗,或在未取到初始缓解时,采用每日两次400 mg的伊马替尼治疗。在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毒性事件时,允许降低剂量。通过质谱法补充进行原癌基因突变筛查。该项研究结果发表于2013年7月8日在线出版的《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Oncology)上。
该研究共招募了25例患者(其中24例为可评价患者)。其中8例(33%)患者存在KIT突变,11例(46%)患者存在KIT扩增,5例(21%)患者同时存在KIT突变及扩增。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10.6个月(范围,3.7个月至27.1个月)。最佳总缓解率(BORR)为29%(排除未验证的缓解事件后为21%),双侧95% CI为13%至51%。BORR显著高于5%的虚假设,且BORR随突变状态而出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不同(13例KIT突变患者中的7例或54%v仅存在KIT扩增的0%)。突变状态或黑色素瘤部位间在进展率或生存率方面并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总病情控制率为50%,但控制率随KIT突变状态而明显各异(突变患者77%v 扩增患者18%)。4例患者在治疗前即存在NRAS突变,1例患者在治疗后KIT扩增增强。
该研究作者认为,黏膜型、肢端型或CSD皮肤黑色素瘤应进行KIT突变评价。伊马替尼可有效用于存在KIT突变的肿瘤,但对于仅存在KIT扩增的肿瘤并无疗效。此外,出现NRAS突变及KIT拷贝数增加可能为出现伊马替尼治疗抗性的机理。
研究背景:
黏膜、肢端如手掌、足底及甲床部等部位黑色素瘤亚型的临床表现与皮肤黑色素瘤存在差别。此类黑色素瘤亚型并非由日晒及家族史等常规风险因素引起。由于独特的分布特点以及种族间发病率的类似性,目前认为,此类黑色素瘤亚型与不同基因变异及其表现型间存在关联。然而,随着转移病情的进展,患者的预后情况依旧欠佳。
业已发现,黏膜、肢端黑色素瘤及慢性日光损伤型(CSD)黑色素瘤存在KIT原癌基因突变及扩增。KIT突变较为罕见。在大型的系列报告中,中国的肢端黑色素瘤患者中有11.9%存在KIT突变,而在澳大利亚的非黏膜型黑色素瘤患者中,有2%存在KIT突变。该突变率低于原先的报告结果。约有70%的KIT突变发生于胞内近膜区,因此可预测认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对其产生疗效。
伊马替尼可对存在KIT激活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及黑色素瘤细胞增殖进行抑制并诱导其产生凋亡。人黑色素瘤存在KIT突变的发现,为考察伊马替尼用于存在KIT扩增或突变的黏膜型、肢端型或CSD型患者群治疗提供了清晰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