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一龙教授:医保新目录带来肺癌靶向治疗新曙光

2017-08-08 10:37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7 月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 2017 版国家医保目录,新增 36 种药物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乙类范围,其中包括肺癌靶向药物厄洛替尼、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等 15 种抗肿瘤治疗药物。这一举措无疑是我国医保目录修订迈出的一大步,意味着我国更多的肿瘤患者可从中获益,这将大幅度提升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为我国广大肿瘤患者和肿瘤治疗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曙光。为此,丁香园采访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吴一龙教授。

3.jpg

靶向治疗已成为精准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

靶向治疗推动了整个临床肿瘤学的发展,随着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肺癌治疗进入了精准医学时代。厄洛替尼作为针对 EGFR 驱动基因阳性的代表性的 TKI 药物,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位无进展时间超过 1 年。对于驱动基因阴性的患者,应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也可将患者的生存期提升至 2 年以上,达到和 EGFR-TKI 治疗突变患者类似的生存。

吴一龙教授介绍到:「据统计,迄今为止 40% 肺癌可找到驱动基因,采用靶向治疗进行精准治疗。」他还推测「将来 70% 的肿瘤可以找到靶点,且能通过查找、克服耐药机制从而使靶向治疗更为完善。同时靶向药物的服用便捷性和副作用的可耐受性,既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又不损害其生活质量,符合了现代临床医学的精髓。」

2.jpg

靶向药物纳入医保,提供了更为可及的抗癌利器

针对晚期肺癌的治疗,传统治疗手段化疗及放疗虽仍为基石但已达到了疗效瓶颈。肿瘤靶向药物的发展迄今已有十余年。以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淋巴瘤等疾病领域为例,国内外的指南和卫生部诊疗规范都明确推荐肿瘤靶向药物治疗方案。但过去由于靶向药物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并且价格高于传统治疗手段,出于经济负担的考量,医生和患者在对靶向药物的选择上往往有所顾虑,限制了靶向治疗在我国的临床应用。

正如吴一龙教授曾多次强调的,我国临床肿瘤学发展不可回避的三个重要问题是:确保治疗的可及性,平衡地区间差异,及体现肿瘤治疗的价值。基于上述问题,2016 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发布了第一个肺癌指南,基于我国现实国情和肺癌患者特点,兼顾地区发展不平衡,基于资源和药物可及性,关注肿瘤治疗价值,对包括靶向治疗在内的精准医疗手段的应用给予了权威的临床参考。

CSCO 肺癌指南的问世为我国肺癌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具实操性的战略战术与指导思想,而此次肺癌靶向药物厄洛替尼、抗血管生成药物贝伐珠单抗被纳入 2017 版国家医保目录, 则为广大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为可及的抗癌利器。吴一龙教授表示,「贝伐珠单抗和厄洛替尼都是 CSCO 肺癌指南的推荐用药,纳入医保之后患者将广泛获益,同时对中国肺癌的标准化治疗水平提升有极大推动作用。」

4.jpg

从 2010 年开始,吴教授就一直力推将靶向药物纳入医保系统。谈及此次的医保目录修订,吴教授认为「往前迈了非常大的一大步」。过去我国医保和药物审批两者是分离的,如今政府开始抓住「牛鼻子」,通过国家谈判把价格压到合理的范围,为广大患者谋取福利。

这不仅能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目前纳入医保的多款靶向药物,更为今后二代、三代乃至更先进的肿瘤靶向或免疫治疗药物纳入医保提供了模式上的参考,也为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促进价格谈判关口前移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新药上市后,政府和有关部门就进行价格谈判,继续并完善这样的模式。


编辑: 来昀韵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