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例解析:肿瘤细胞减灭术后发热、乏力、肌痛 1 例

2016-10-31 07: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高小羊
字体大小
- | +

近日,麻省综合医院的 Manian 教授等人在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杂志为大家展示一例疑难病例。 

病例介绍

71 岁苗勒氏管癌女性患者,因发热,乏力,肌痛入院。

用药史包括口服地尔硫卓、盐酸西替利嗪、益生菌及肌注 Vit B12。对四环素类、盐酸甲恶唑及乳胶过敏;阿托伐他汀引起血清转氨酶水平升高。患者长期居住于新英格兰农村地区,通常夏季去新英格兰海岸度假,但过去的一年内并未外出。无宠物。无癌症家族史。

1 年前突患爆发性腹泻,乙状结肠镜和结肠镜活检显示显微镜下结肠炎。给予泼尼松治疗后症状缓解,停药后复发,继续予布地奈德治疗。

3 个月前患者因腹泻、腹胀就诊当地消化科门诊,腹泻与布地奈德减量相关。查体腹软无包块。建议患者继续布地奈德治疗,并停用每天服用的阿司匹林。

6.5 周前患者腹胀加重,且性交困难,自诉阴道缩短感。社区医生查体示腹部膨隆,轻度弥漫性压痛,肠鸣音稍活跃,双合诊结果无异常。红细胞沉降率、阴离子间隙、总胆红素水平和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其他检查结果见表 1。入院 4 天后行腹部和盆腔影像学检查。

表 1副本.jpg
表1 实验室检查结果

腹部及盆腔增强 CT 显示中度腹水(图 1A,箭头示)和腹腔广泛结节与网膜结块(图 1B,箭头示),结果符合腹膜转移癌。卵巢大小正常,子宫增大(图 1C,箭头示)。

图1.png
图 1 腹部及盆腔 CT

5 周前,凝血试验结果正常,行超声引导下进行腹腔穿刺,腹水细胞学检查示腺癌。4 周前转肿瘤医院治疗。

患者体温为 37.3 ℃,脉搏 99 次/分,血压 169/91 mmHg,呼吸频率 18 次/分,血氧饱和度 95%,体重 49.3 kg。查体示腹部膨隆,液波震颤阳性;阴道粘膜萎缩,子宫前倾、可移动,无子宫附件肿物。阴离子间隙、凝血试验和肾功能等试验结果正常。

为明确苗勒氏管癌的诊断,3.5 周前患者接受手术探查和细胞减灭术。手术发现约 2 L 淡黄色腹水,脾及右侧膈肌肿瘤结节,大网膜肿瘤浸润,盆腔肿块致道格拉斯陷窝闭塞并部分阻塞直肠乙状结肠。进行胃结肠网膜切除、脾切除、腹式全子宫切除、双侧卵巢输卵管切除、盆腔肿块及结肠乙状结肠切除并一期吻合,并对右侧膈肌肿瘤结节进行等离子能量汽化。切除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原发性切除标本包括结肠、子宫及附件,共计 15.2 cm,还包括 15.0 cm 的不规则灰色质硬肿块(图 2A)。宫颈、脾及部分大网膜被分别送检。显微镜检查示卵巢高级别癌,侵入结肠肌层(图 2B)及相邻的输卵管(图 2C)。肿瘤还侵及子宫浆膜层和网膜、脾、横结肠系膜。肿瘤由高分裂活性的多形性细胞巢及细胞索构成(图 2D),存在砂粒体钙化(图 2E)。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呈 PAX8 阳性(图 2F)、p53 阴性。

结果与苗勒管来源的高级别癌相一致。苗勒氏管癌最常发生于盆腔器官,如卵巢、输卵管或子宫,但也可多发于腹膜而无明确原发灶,正如本例患者的情况。

图2.png
图 2 盆腔肿块切除标本

术后患者因持续性低血压被送往外科 ICU,予去氧肾上腺素和持续机械通气支持治疗,胸腔置管引流右侧气胸。术后第 1 天,气管拔管。次日,停用去氧肾上腺素,输注 2 个单位的红细胞,患者被转移至普通病房,并在第二天拔除胸腔引流管。患者注射四价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23 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术后第 7 天,患者出院。

出院后第 3 天,患者于本院妇科肿瘤科门诊随访。患者恢复良好,计划安排患者在其他医院进行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

出院后第 18 天,即 1 天前,患者因乏力、厌食、腹痛、腹胀、便秘与腹泻交替就诊。患者尚未开始化疗,自诉腹痛与不规则肠道运动术后一直存在,1 天前开始自行尝试药用大麻,作为睡前止痛的药物。患者 14 小时后清醒,腹痛仍然持续。行腹部 CT 检查。

腹部及盆腔 CT 提示,术后腹水减少,只有微量残余肝周积液(图 3A)。无脓肿。无明显肠道梗阻或炎性改变的证据(图 3B),直肠乙状结肠吻合未见异常(图 3C)。

图3.png
图 3 腹部及盆腔 CT 

病人转院就诊。入院时自诉疲倦,体温 36.8 ℃,脉搏 97 次/分,血压 154/85 mmHg,呼吸频率 29 次/分,血氧饱和度 99%。腹部柔软,轻度腹胀,无压痛。阴离子间隙、肾功能、生化等结果均正常。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口服番泻叶、多库酯钠和柠檬酸美处理。

入院后第 2 天,患者多次排便,腹痛明显减少,但仍有发热(最高 39.2 ℃)、寒战、肌痛、疲倦、无力。进一步检查发现,脉搏 93 次/分,血压 138/64 mmHg,呼吸频率 18 次/分,血氧饱和度 95%,其余无变化。

鉴别诊断

患者为 71 岁女性,因转移性苗勒氏管癌行广泛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 26 天再次入院。目前有疲倦、厌食、腹痛、便秘与腹泻相交替的症状。入院 1 天后患者发热、寒战、肌痛、乏力。上述症状发生在术后 1 个月内,因此可能与手术相关,无论是作为手术的直接并发症,还是由于其他围手术期因素的间接并发症。

1. 手术部位并发症

手术部位感染是细胞减灭术患者术后 30 天内住院的首要原因。深部间隙感染(如脓肿、吻合口瘘),占手术部位感染的绝大多数。但 CT 显示无脓肿,则可以排除这一诊断。相比之下,CT 发现吻合口瘘的敏感性低至 59%,而且吻合口瘘在术后 10 天以上才能够诊断出,少数情况下可长至术后 30 天以上。因此,该患者可能诊断为吻合口瘘。

2. 脾切除术后败血症

脾在清除带荚膜的细菌、红细胞寄生原生动物(如疟原虫和巴贝西虫)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患者术中切除了脾脏,应考虑到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败血症。脾切除术后败血症的症状往往是非特异性的,包括发热、寒战、肌痛和腹泻(均在本例中体现),但休克可在数小时内发生,病程多呈爆发性和致命性。

带荚膜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历来被认为是脾切除术后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但肠道细菌,如大肠杆菌,是接种过肺炎球菌疫苗的无脾患者感染的主要原因,正如本例患者的情况。且该患者近期接受过结直肠手术,因此肠道细菌所致的菌血症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3. 肠系膜静脉血栓

肠系膜静脉血栓合并肠缺血可能为血栓前状态如肿瘤、腹腔炎症或腹部手术,特别是脾切除术的并发症。腹部疼痛与查体结果不相符(本例患者存在)是肠系膜静脉血栓的常见症状,同时还可能有腹泻、便秘、厌食、发热。虽然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诸多症状在该患者身上有所体现,但 CT 未发现肠系膜静脉内存在血栓,也没有肠壁增厚或其他缺血迹象,因此这一诊断可以排除。

4. 艰难梭菌感染

该患者接受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处理,包括克林霉素,增加了患者术后艰难梭菌感染的风险。尽管艰难梭菌感染偶可造成便秘,但患者自手术时即存在肠道不规则运动。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持续近 4 周,艰难梭菌感染导致这种症状的可能性不大。

5. 输血传播的感染

病毒和原虫感染可通过输血传播,该患者手术期间输注了 5 个单位的红细胞,因此输血可能是导致该患者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原因。常规会对供血进行病原体筛查,如 HIV、HBV、HCV 等,传播的风险非常低。没有皮疹、淋巴结肿大、咽炎,该患者急性 HIV 感染的可能性较低。急性 HBV、HCV 感染性也较低,因为其潜伏期超过 1 个月,且该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升高、胆红素水平正常伴转氨酶轻度升高。

巨细胞病毒经输血传播并不罕见,但急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增多,通常 ≥ 10%,患者并不符合。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但它们通常会有 2 周的潜伏期,常伴皮疹和关节疼痛,且很少发生在美国人口,因此不太可能。

6. 巴贝西虫病

巴贝西虫病是一种蜱媒传染病,主要由美国田鼠巴贝虫引起。输血不会常规对巴贝西虫进行筛查,但巴贝西虫病的传播与输血日益相关。输血相关性巴贝西虫病的潜伏期为 11~176 天(平均 37 天),且往往是在进行血涂片检查后意外发现而诊断的。其临床表现可以从无症状感染到严重感染致溶血、休克甚至死亡。严重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脾功能不全或免疫功能低下。

其他症状,如疲劳、乏力、不适、发烧、恶心、纳差、肌痛、腹痛、腹泻(许多与该患者吻合)等也常被报道。可能会出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如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转氨酶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等,但对该病诊断的敏感性均不高。术后患者有转氨酶升高以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高出正常上限 1000U/L。

总的来说,患者输血后数周起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符合巴贝西虫病。

小结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结直肠吻合口瘘伴菌血症,或者输血相关性巴贝西虫病。患者术后 10 天恢复良好,术后近 4 周未出现急性病症,上腹部无压痛,CT 无吻合口瘘的征象。综上,这些结果提示诊断可能为巴贝西虫病。已联系血库进行检查,关键信息是患者外周血涂片找到了田鼠巴贝西虫。

病理讨论

外周血涂片检查中可见少量红细胞内环状体,血液样本被送至微生物学实验室,结果显示 2% 的红细胞内可见巴贝西虫(图 4)。

图 4.png
图 4 外周血涂片

临床诊断

输血相关性巴贝西虫病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汪宇慧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