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放化疗技术和药物的进步,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正在逐渐延长,随之而来的则是因生存寿命延长而产生的胸腰段脊柱转移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上升。对转移瘤的病人而言,在有限的生存期内,提高生存质量是目前临床医生的努力方向。胸腰段脊柱转移型肿瘤的病人容易出现脊髓压迫,轻者表现神经根性疼痛,重者可出现下肢截瘫等,手术减压成为提高生存质量的一个主流选择。但这类病人肿瘤转移末期往往一般状况较差,其脊柱减压存在手术出血较多,时间较长,术后的并发症较多等问题,这成为减压手术应用的瓶颈。如何从技术上克服上述问题,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又可降低相关的手术风险就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来自法国里尔大学的学者们近期报道了一项胸腰椎脊柱恶性转移性肿瘤微创化减压和内固定方法,该文章发表在近期出版的SPINE杂志上。
研究者对入住医疗中心的脊柱恶性转移性肿瘤的患者进行筛选,符合下列要求的病人纳入研究:既往诊断恶性肿瘤,有腰背部疼痛,及进行性脊髓神经功能受损而脊柱转移部位没有接受过放射治疗;所有被人经临床医生评估,生存寿命已经较短,其身体状况已经不能承受较大侵袭性手术的创伤;CT及X片评估发现脊柱有不稳定倾向,但脊柱轴线排列尚完整,没有明显的脊柱凹凸畸形,因而无需前柱重建;MRI检查提示单节段的神经功能受损(图1)。共10例病人纳入研究,男7女3(表1)。
图1:轴位和矢状位图像MRI T2 相提示T7水平的脊柱转移性恶性肿瘤,脊髓压迫(A,B)。
C图显示了在右侧椎弓根部位置入的克氏针4枚。D图显示了椎弓根螺钉置入后使用支撑棒进行复位。
表1: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
手术技术:患者俯卧位,注意术中需要能方便的透视侧位和正位片。在消毒铺巾前定位患者肿瘤转移的脊柱阶段,脊柱中线和双侧椎弓根在皮肤表面的投影做标记,标记范围病椎的上下分别两个椎体。常规消毒铺巾后在已经标记好的双侧椎弓根部位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分别插入克氏针(病椎上下两节段,共8枚),此步骤需在皮肤切开前完成,以减少伤口暴露时间而减少出血。克氏针位置确定无误后开始进行切开减压。在病椎水平,脊柱中线外侧2-3cm 左右纵行切开皮肤3-4cm,分离皮下组织,暴露胸腰筋膜,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暴露横突和关节突连接部位。然后在已经分离的肌肉间隙中放置22mm的扩张管,固定并扩张需要手术减压的区域。通过如图2所示的路径进行经椎弓根的部分锥体减压,在脊髓周围和神经根周围减压出一定空间的区域,解除脊髓及神经根压迫。减压结束后在原来克氏针部位置入椎弓根螺钉和支撑棒对脊柱进行支撑,保持后柱稳定性。放置引流管,术后48小时拔出。所有病人,术后一般情况恢复后即开始进行放射治疗。
图2:微创化入路的两个示意图。A图显示牵开器的位置。通过牵开器创造的空间可以进行经椎弓根的部分锥体减压。B图是已经减压后的图像
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周期,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VAS)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表2)恢复情况等。结果显示,平均手术时间为170min,平均失血量为400ml,平均住院周期6天,只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尿道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无后遗症,而约有80%的病人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至少改善一级,所有患者疼痛评分均有所改善(VAS由平均5.5分减少至平均2分)。
表2: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
除上述出血少,住院周期短等优点外,作者还特别强调微创化对患者术后进行辅助治疗的优势。既往大手术创伤的患者,术后恢复期较长,并且切口较大,若术后短时间内即开始放疗和化疗,手术切口生长不良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因而这类病人往往在术后4-5周才能接受放化疗治疗。而在微创化手术的病人中,因切口较小,所以早期放化疗手术切口生长不良的发生率相对较小,病人在术后10-12天即开始接受放化疗治疗而没有发现明显的切口不愈合现象。但最后研究者也同时表示,目前微创化治疗的病例数目较少,后续仍需更大样本的临床观察来证实该技术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