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例乳腺癌的MRI诊断表现特征分析

2012-05-16 15:44 来源:中外医疗 作者:王 洪涛
字体大小
- | +

【摘要】目的 探讨MRI在乳腺癌临床诊断中的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69例乳腺癌患者进行MRI检查,总结诊断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结果 本组69例患者MRI检查确诊67例,确诊率为97.1%;误漏诊1例,误漏诊率为1.4%;待定1例,待定率为1.4%;阳性69例,阳性率为100%。结论 MRI检查对乳腺癌有较高的分辨率,且操作简单、无辐射、安全,但存在检查费用高、微小病灶不敏感、良恶性肿瘤易混淆等缺点,应配合其他影像学检查使用。

【关键词】乳腺癌MRI 诊断 特征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2)04(a)-0175-01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MRI技术逐渐应用于乳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新的成像技术的开发,新的程序的设置,给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赋予了广阔的前景。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约为成年妇女的1%,且近年来在我国大城市中的发病率有所升高。临床早期诊断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69例乳腺癌患者的MRI诊断表现特征及应用价值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69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最终经病理检查确诊。69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1~85岁,平均52.7岁;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56例,髓样癌7例,导管内原位癌4例,粘液性癌2例。

1.2 检查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飞利浦1.5T超导MRI扫描仪进行检查。患者取俯卧位,双乳对称自然悬于线圈洞穴内,阵列乳腺专用表面线圈或相控阵表面线圈,平扫T2WI采用快速反转恢复自旋回波脂肪抑制序列(repetitiontime,TR,重复时间;echotime,TE,回波时间。TR/TE4200/90ms)。反转恢复STIR序列(TR/TI/TE9999/150/60ms)。T1WI选择二维FLASH序列(TR/TE450/5ms。反转角90°)。层厚3~5mm。层距8~10mm。若扫描一侧乳腺,以矢状位最常用。检查双侧乳腺多用冠状位和横断位。检查时须注意调整相位编码的方向,胸壁后加预饱和带,使用流动代偿技术,附加心电呼吸门控感应器以消除呼吸心跳伪影。乳腺增强MRI检查选择动态扫描方式,采用二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2DFSPGR)加脂肪抑制技术,TR/TE为200/5ms,翻转角80°,FOV32×32,矩阵256×160,激发次数1,对比剂用量0.2mmol/kg,速度2.5~3.0mL/s,于10s内快速注入,分别在注射前、注射即刻、注射后1、2、4、7min扫描,根据病灶大小选取ROI。通过相关软件计算早期强化率、强化峰值,并绘制出时间-信号强度百分比曲线。

2. 结果

本组69例患者MRI检查确诊67例,确诊率为97.1%;误漏诊1例,误漏诊率为1.4%;待定1例,待定率为1.4%;阳性69例,阳性率为100%。

3 .讨论

3.1 乳腺癌MRI表现特征

(1)在T1加权图像上,癌肿表现为低信号区,本组13例患者轮廓表现十分清楚,由周围脂肪组织包绕引起;8例患者肿块显示不清,可能肿块周围由较多的正常导管腺体组织或增生的纤维腺体组织围绕引起。本组患者肿块大小一般为1~4cm,边缘不光整,可见毛刺、分叶。MRI对癌肿内部的钙化显示不佳。(2)在质子加权和T2加权图像上,癌肿的信号强度依赖于肿瘤内部的细胞、水和成胶原纤维组成的比例的多少而异。一般而言,成胶原纤维所占比例越大,信号强度越低。细胞和水所占比例越大,随TR、TE时间延长、信号强度愈高。(3)用Gd-DTPA增强后扫描,本组患者肿瘤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强。造影剂的动力改变和增强的程度与癌肿的组织学类型有一定关系。粘液腺癌显示最快和最明显的增强,导管癌、髓样癌的增强速度和增强程度呈逐渐进减的趋势。增强后,癌肿的轮廓更清楚,63例患者可以显示肿块的边界,其中19例患者表现为癌肿及其周围组织弥漫性强化,可能与癌肿周围伴有乳腺实质增生或炎性病变有关。对少数边界光整,体积较小的癌肿,平扫与增强均不易鉴别。本组确诊67例,误漏诊1例,待定1例,由于癌肿体积较小且不易与良性肿瘤鉴别,故出现误漏诊及待定病例。

3.2 乳腺癌MRI检查方法

MRI检查一般无需特殊准备,但由于检查时间长,术前应耐心解释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并给予病人尽可能舒适的体位,对少数烦躁病人可给予镇静剂。病人仰卧,应用体部线圈作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成像,该图像可显示乳腺的一般形态学特点以及乳腺和胸壁的关系[4]。双侧乳腺线圈成像可直接比较两侧乳腺,单例乳腺线圈成像可增加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一般先扫描乳腺轴位像,根据显示的病灶部位、大小决定矢状面扫描的范围。一般层厚10mm,小病灶可3~5mm。目前,最常用的程序是自旋回波(SE)序列。

3.3 MRI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意义

MRI平扫能较清晰显示乳腺癌病变的轮廓、边界、形态、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MRI增强可展现病灶的血流灌注、扩散及血管渗透情况。MRI检查具有无放射线损伤,双乳同时显影,并可断层及任意三维成像等优点,可将形态学特征与增强特征结合,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对胸壁侵犯及胸骨后、纵隔、腋下淋巴结转移灶可清楚显示,尤其是能发现乳腺X线摄影及临床隐匿的浸润性乳腺癌。但由于MRI检查存在检查费用高、微小病灶不敏感、良恶性肿瘤易混淆等缺点,在一定程度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东风.早期乳腺癌影像学诊断的研究现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 ,12(4):231 .

[2] 王双玉.动态增强3.0TMR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15(4):74.

[3] 汪晓红.动态增强MR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5 ,9(8):228.

[4] 赵斌.乳腺癌的MRI成像技术及其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7,12(11):6 3.

编辑: 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