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体外受精的女性15年后卵巢恶性肿瘤风险加倍

2011-11-02 00:00 来源:爱唯医学网 作者:
字体大小
- | +

10月26日出版的《人类生殖》杂志发表的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表明,接受体外受精(IVF)治疗的女性15年后的卵巢恶性肿瘤风险是未接受IVF治疗者的2倍,但15年内浸润性卵巢癌风险未见显著增加(Hum. Reprod. 2011 [doi:10.1093/humrep/der322])。

荷兰癌症研究所的Flora E. van Leeuwen博士及其同事对1983 ~1995年期间接受IVF治疗的9,146例女性与6,006例患有不育疾病但未行IVF治疗(可能接受了药物等其他形式治疗)的女性进行卵巢恶性肿瘤风险随访研究,并与普通人群发病率进行比较。中位随访时间15年,研究结束时大多数受试者年龄近50岁。受试者不孕原因包括输卵管疾病、男方生育能力低下、子宫颈因素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治疗方法包括:1988~1989年之前应用克罗米芬/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或促卵泡激素(FSH)/hMG刺激方案,而1990年后逐渐普遍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应用比例由1986年的20%提高至1990年后的90%)。

结果显示,61例IVF治疗组女性检出卵巢恶性肿瘤,其中近半数为交界性肿瘤,而在50岁以下普通女性中该比例为15%-~30%。较高比例(63%)的IVF治疗组交界性肿瘤为浆液性,而普通人群多为黏液性肿瘤。校正年龄、产次以及不孕原因等潜在混淆因素后,IVF治疗组交界性卵巢肿瘤风险著高于低生育对照组(HR,4.23),所有卵巢恶性肿瘤总体风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HR,2.14)。与对照组相比,IVF治疗组浸润性卵巢癌风险未见显著增加(HR,1.51),但与普通人群相比,IVF治疗15年后浸润性卵巢癌风险显著增加,标准化发病比(SIR)为3.54。对照组与普通人群相比未见风险增加。

40%的IVF治疗组受试者经历1~2个刺激IVF周期,39%经历3~4个周期,21%经历>4个周期。曾有人推测反复IVF可能增加恶性肿瘤风险,但该研究没有获得相关证据。然而,鉴于部分受试者数据缺失和亚组受试者例数较小,该分析效能或许有所降低。

研究者认为,该研究的优势在于队列规模较大且随访时间较长,并且与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和病理学登记资料进行比较,从而可对交界性卵巢肿瘤的发病率进行评估。而局限性在于低生育对照组病例数相对较少,并且40%的对照病例曾接受克罗米芬治疗。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恶性肿瘤与药物而非卵巢穿刺有关,则这些患者不是真正的非药物暴露者。此外,纳入研究的IVF治疗方案最迟为1995年,距今时间较长。

研究者指出,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既往小规模队列研究结果:接受IVF治疗的女性有更高的卵巢恶性肿瘤风险,在开始或继续IVF治疗时应充分考虑。

该研究由荷兰卫生部、卫生研究与发展委员会和荷兰癌症研究所资助。J.L.H. Evers报告其任职单位曾接受默克和辉凌制药公司提供的无限制研究经费。van Leeuwen博士及其他同事报告无相关利益冲突。

编辑: 岳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