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结直肠发生率与死亡率都高居前位。30%接受手术病人如果未行血栓预防治疗会出现深静脉血栓。静脉血栓是癌症病人最常见并发症,若在化疗期间出现血栓,死亡率明显高于无血栓形成病人。
肿瘤分泌组织因子和细胞因子,形成易发生血栓的微环境,活化血小板。活化的血小板既在血栓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又可以促进血管生成。
平均血小板体积用来表示血小板大小,是血小板活化指标,也是炎症反应指标。有研究报道MPV与心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疾病和脑血管病有关。最近研究指出MPV与动静脉血栓发生都有关系。MPV在结肠癌中的作用不清楚,中国医生Wang在Asain Pacific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杂志上发文探讨MPV与结肠癌关系,为临床预防治疗结肠癌提供依据。
实验组测量128名结肠癌病人术前术后MPV水平,对照组128人,年龄、性别、BMI和吸烟史与实验组匹配。根据MPV四分位区间,多元回归分析评价让步比和95%可信区间。结肠癌组MPV明显高于对照组,手术切除肿瘤后MPV下降,MPV与TNM分期正相关。经其它风险因素校正,MPV四分位区间结肠癌让步比分别为1.000、2.238、3.410和5.379。
MPV与炎症相关,炎症是结肠癌发生机制之一。IL-6是重要炎症因子,与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关节炎和肿瘤都有密切关系。有报道IL-6水平与结肠癌分期、肿瘤大小、是否转移和生存降低等都有关系。
IL-6能直接作用巨核细胞导致血小板活化聚集;肿瘤分泌的各种介质如ADP等也活化血小板;活化的血小板通过αIIbß3或p-selectin与结肠癌细胞相互作用;活化的血小板分泌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粘附分子促进肿瘤转移。与上述结果一致的是本研究中MPV水平与结肠癌分期一致。
血栓是结肠癌致死的常见原因。活化血小板为血栓形成提供平台,内皮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及多种因子复合物相互作用进一步促使炎症因子释放,促进血栓形成。所以寻找可靠的指标预测血栓发生风险非常重要。
很多指标都可能作为预测指标,其中包括p-selectin。它是活化血小板的标志,介导血小板、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可作为癌细胞载体促进转移。
研究结果通过一个简单标志间接证实了上述结果,活化的血小板增加结肠癌血栓风险。以往的研究也证实了阿司匹林能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率和死亡率。以往的研究表明肥胖、吸烟、糖尿病、心脏病以及心功能衰竭等都可能会影响MPV,该研究中排除了上述因素。
该研究中包括的人群样本量较大,并且是直接比较MPV与结肠癌分期的关系。当然研究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研究是横断面研究,无法确定原因,需要前瞻性研究来进一步明确病因;其次研究没有包括遗传学改变的数据。
总之结肠癌病人的MPV明显增高,MPV与结肠癌明显相关。需要进一步研究是否可以使用MPV诊断结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