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落地!能放疗的输尿管支架斩获 10 万大奖

2025-11-02 09:47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10 月 31 日至 11 月 2 日,由河南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主办的「首届医疗器械创新转化铁三角生态建设大会暨科技部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奖第十七届评审活动」在河南长垣启幕大会以「协同创新 转化赋能 共建生态」为主题,汇聚医疗机构、高校院所以及科研学者等 1500 余人出席本次会议,共同探讨医疗器械创新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推动「医院+高校+企业」铁三角模式迈向体系化、生态化发展新阶段。

作为医疗器械领域科技部备案的国家级社会力量奖,「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奖」已设立 17 年。在此期间,驼人集团始终秉持 「立足临床,聚焦真问题;赋能创新,驱动大发展」的理念,持续表彰卓越创新者。

本届评审活动共征集 1632 个项目,经 958 位专家多轮评审,127 个项目入围终评。涵盖精准化智慧麻醉、数字化智能护理、创新型血液净化技术及智能化、精准微创介入、疼痛管理、康复康养、精准外科及骨科七大领域的一等奖获奖项目分别获 10 万元奖金激励以及技术、资金与资源等多方面赋能,助力创新成果快速落地。

2.jpg

首届医疗器械创新转化铁三角生态建设大会现场


产品破局,输尿管支架实现从「支撑」到「治疗」的功能革命


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焦德超副教授牵头完成的「携 125I 粒子近距离放疗输尿管支架的转化和临床应用」项目,凭借其前沿的技术理念与突出的临床价值,荣获本届奖项介入方向一等奖。其核心在于融合腔内尿液引流与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构建引流与放疗双重功能体系,实现输尿管恶性梗阻的姑息治疗与靶向抗癌同步进行,提升晚期患者生存质量 [1]。作为医工深度融合的标杆,该项目精准地将前沿核素技术与介入器械相融合,成功跨越了从科研构想至临床解决方案的转化鸿沟,为输尿管相关肿瘤患者提供了集支撑引流与局部精准施治于一体的创新疗法。

7.jpg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焦德超团队——《携 125I 粒子近距离放疗输尿管支架的转化和临床应用》项目


生态破局,「铁三角」模型及时推动课题落地与成果转化


评审活动同期举办 首届医疗器械创新转化铁三角生态建设大会,大会重点阐释的 「一家创新,百家验证」模式,核心在于将传统的线性转化模式升级为网状、并行的协同生态。该模式旨在构建一个闭环转化路径:当医生的创新构想或原型产品进入平台后,将通过「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的百余家成员医院网络,同步开展多中心临床验证与应用反馈。这意味着,一个创新方案能在短时间内积累起广泛的真实世界证据,大幅缩短传统转化所需周期,并显著提升产品的临床公信力与市场接受度,为真正的优质国产创新「正名」。

河南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理事长、驼人集团创始人王国胜在致辞中分享了驼人三十年创新实践的深刻体会。他表示,正是源于对创新艰难与孤独的切身体会,驱动驼人完成了 三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设立科技部驼人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奖,连续十七届「为创新呐喊」;建设医学史博物馆及医疗器械博物馆,从历史中探寻创新规律;构建河南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打造汇聚 117 家医院、20 所高校和 36 家企业的「创新命运共同体」。

4.jpg

王国胜致辞


「我们共同探索的『医院+高校+企业』铁三角模式,就是要让医生的需求第一时间成为研发课题,让实验室成果以最快速度转化为救治生命的产品。」王国胜在发布《医疗器械创新转化铁三角生态建设倡议》时指出。为支撑创新成果的高效转化,2025 年度,驼人集团联合体投入专项科研资金 1.3 亿元,直接用于支持由临床医生发起或主导的横向课题,旨在直接破解创新链条前端「死亡谷」的难题,通过非竞争性的稳定资金支持,帮助医生跨越从「想法」到「原型」最关键的资源鸿沟。过去一年来,来自郑大一附院、上海交大医学院、西安交大一附院等合作医院的临床专家与工程师协同攻关,大幅推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截至目前,已累计协助完成专利申报 2000 余项,成果转化 600 余项,转化收益超 40 亿元,未来期待更多临床专家和高校团队加入

5.jpg

王国胜深入阐述「创新转化铁三角模型」


与此同时,覆盖全国的百家医院验证网络将同步启动,它与资金支持共同构成完整的创新支撑闭环。这一网络不仅为创新产品提供了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验证平台,更通过数据共享与风险分散,显著降低了医生个人投身创新的试错成本与潜在风险。这使得那些源自临床的宝贵创意,能够在一个安全、可靠的系统内快速迭代、成熟,并最终走向市场。让临床专家从转化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里解放出来,从而更专注地回归其创造价值的起点——破解复杂的临床现实问题。


路径破局,专科联合体打通全链条转化快车道


作为「首届医疗器械创新转化铁三角生态建设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入专科联合体专题沟通会于 11 月 2 日上午同步举行。会议聚焦 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神经介入等关键方向,汇聚临床专家、科研团队与企业代表,共同勾勒出一条从「临床痛点」到「市场产品」的清晰转化路径。

沟通会重点围绕精准微创介入技术与器械的临床转化路径展开深入研讨,旨在系统构建 「临床需求—原型开发—工艺优化—产品注册」的全链条转化机制,推动临床介入专家将一线诊疗中的真实需求快速转化为可执行的研发目标;企业与科研机构能精准对接,共同推进产品原型的快速开发与工艺迭代,显著压缩从概念到样机的周期。

通过专科联合体的组织化运作,将有力促进高性能介入器械的快速迭代与临床应用推广,助力我国介入领域从「国产化替代」迈向「优质化突破、智能化赋能与专科化深耕」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从「河南实践」到「全国样本」,驱动创新从「单点突破」到「体系作战」


随着亿元级资金的战略性注入与覆盖百家的临床协同网络持续发力,一个以一线临床医生为创新源头、以严谨临床研究为核心验证基石、以成熟产业链为转化支撑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加速成型。这标志着中国医疗器械的创新模式,已从过去零散的「资源分散、单点发力」的初级阶段,升级为有机协同的「生态成型」。

王国胜在大会上发出三项诚挚邀请:共同做「创新生态的垦荒人」,将最前沿的课题、最优质的资源带到长垣;共同做「铁三角模式的合伙人」,驼人将全链条开放研发、检测、生产线等转化资源;共同做「中国医疗器械创新转化样板的缔造者」,打造响亮的「河南样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模式」。

这套体系不仅为每一位临床创新者铺就了一条从创意到产品的清晰、可实现的路径,更通过构建「临床驱动-研究验证-产业承接」的新范式,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从依赖「单点突破」到实现「体系化创新」的跨越,奠定了坚实的系统基础。


参考文献:

[1] 焦德超, 韩新巍, 王俊杰, 等. 125I 放射性粒子链腔内近距离放疗输尿管癌的初步经验 [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7,37(7):508-513. DOI:10.3760/cma.j.issn.0254-5098.2017.07.007.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编辑: 陆雯芸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