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CR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因其高发病率和死亡率,CRC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俨然已成为显著公共健康负担。在中国,CRC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居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中,CRC分列第二位和第四位。中国的国家癌症预防和控制计划(2004-2010)已确定将CRC列入最优先预防干预的项目之一。
CRC的特点是高患病率,无症状期长和癌前病变可以治疗,这些特征提示筛查是一种谨慎选择。据文献报道,CRC筛查能有效降低死亡率,甚至息肉切除手术亦有助于控制CRC的发生率。现有的群体性CRC筛查方案包括:粪便隐血试验(FOBT)最为常用、乙状结肠镜检查和肠镜检查。
粪便潜血试验的有效性已经过随机临床试验获确立,采用FOBT进行群体性筛查可将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欧共体和美国联邦大肠癌协作组建议一般风险人群将年度FOBT检查作为筛查项目之一。亚太工作组共识指南建议资源有限的国家CRC筛查可首选FOBT。然而单独使用FOBT作为筛选工具可能无法检测因CRC和癌前息肉所致的间歇性出血病灶或出血少甚至不出血的小结直肠肿瘤。
基于一系列CRC筛查的有效性研究,中国卫生部提出了一个二步式群体性CRC筛查的方案:第一步系FOBT初筛和高危因素问卷调查(HRFQ),第二步是初筛疑似病例的全结肠镜检查。可以说CRC筛查方案在资源有限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成本效益考虑多种因素,如灵敏度、特异性、可接受性、可行性、可负担性、合规性和临床能力来确定。许多国家都曾对本国所选择的筛查方案进行了经济学评价。而在中国大陆目前尚无这方面的报告。
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地的联合研究小组使用Markov模型来评估两种不同的CRC初步筛选方案(FOBT与FOBT+ HRFQ)的成本效益。
研究人员建立Markov模型,用于模拟在指定省份年龄在40-74岁的平均风险无症状的10万名筛查者。建模参数来自CESP(中国城市居民结直肠癌筛查方案比较评估)的研究及公开发表的文献。8种CRC筛查方案均经过该Markov模型的测试。通过有或无CRC筛查相比较来计算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以此评价CRC筛查的成本效益。
研究结果显示,粪便潜血试验(FOBT)加HRFQ的组合作为初步筛查工具最佳。FOBT+ HRFQ年度筛查,推荐用于初筛结果阴性和初筛结果阳性但未能继续肠镜检查结果的人群。(对于那些初筛结果阳性但肠镜检查结果为阴性的人群每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而不是一年一次。该方案的费用为7732元每LYS,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
通过本研究确定的最具成本效益方案无疑为试行版的中国城镇居民结直肠癌诊疗手段提供了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