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如何正确地告知孩子自己即将去世的消息

2014-10-11 14:21 来源:丁香园 作者:doctorwolf
字体大小
- | +

当患者出现病危时,对于医生来说会面临一件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就是将病情和不良的预后告知患者的孩子。在美国大约3.5%的未成年人会接受父母死亡的消息,许多青少年会因此而出现种种的心理状态,如愤怒、抑郁等等。而这部分青少年出现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及创伤后综合征的比例要大大高于一般人群。而既往的研究发现,不同的教育背景,或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告知病危,或者青少年的性别,都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近日来自肯特州立大学的Stephanie Parish教授等于近日发表于《缓解医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题为“如何告知青少年父母的死亡”。这项研究旨在描述4种不同的告知青少年父母病危消息的方式,以及对于青少年接受后状态的影响。

权衡式告知:

这种告知方式下,二者的关系是“交流”。父母一般会在告知前充分学习相关的知识、准备揭开真相并且为了揭开真相而设计相关的方法。他们对采访者说道,“我们在告知他们真相之前会设想很多的可能性,努力发现一个最好的方式”、“我们不希望告诉他们每一个不开心的细节,但是知道这些是他们的权利”、“你有权知道一切”。

对于子女来说,他们会思考哪些信息是他们想听的,哪些是不想听的,并且当他们听说这个消息的时候,会认为父母是可以掌控的,已经做好的充分准备的。

回避式告知:

在这种告知方式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串通”。父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他们的病情模糊地告诉子女,笼统地描述疾病的状态,暗示子女可能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如“我想让她自己来发现”、“我只是告诉他们,我们终将有一天会死亡”或者“她只是知道我有肺的问题,但是并不知道是肺癌”。

在这种情况下,子女通常的反应是他们并不希望和父母直接讨论这个问题,或者平时对话时就好像父母没有在面临死亡的问题一样。如“我想回避这个话题”或者“妈妈哪里都不会去的”。

实话实说式:

在这种方式下,父母对于子女应该是“指导”的关系。父母将事实摆在子女面前、讨论对于疾病可能产生的各种可能的情况以及提出一些需要做的决定。比如“我想保证在座的所有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你需要开始好好存钱不要随便乱花了”或者“你认为我应该死后捐献我的遗体吗”。

子女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会努力表达给父母他们理解了所发生的事情。他们一般会说“他病了,他脸色很不好,他上床了,他正在看电视”。

前后矛盾式:

这种方式意味着两者的关系发生了“冲突”。父母在一开始并不想告知子女发生了什么,也不愿意让子女参与进这件事情,不会直接和他们说任何有关死亡的事情。如“我告诉他们他将要离开34周,但是并不告诉他们他正在经历死亡”、“我可能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告诉孩子死亡的消息”。

而子女一般的反应则是“我的哥哥告诉我他会离开4周,而妈妈告诉我他会离开6周”、“当我们发现我们知道一些事情的时候,后来发现事情往往不是那样”。

研究结果发现,在采用量表式问卷评估子女在告知病情之后出现的反应时,效果排名如下:权衡式告知>回避式告知>实话实说式>前后矛盾式。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家长们不要将告知坏消息想象得太简单,它需要专业人士来协助家庭进行交流形式的设计,来最小程度地减轻子女随后产生的不良反应。

编辑: 王兴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