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仍需个体化选择靶向治疗方案

2014-08-14 06:05 来源:www.thelancet.com 作者:echo1166
字体大小
- | +

在《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Volker Heinemann和其同事发表了FIRE-3的研究结果,FIRE-3研究是一个随机3期临床研究,研究比较了西妥昔单抗和贝伐单抗——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和伊立替康(FOLFIRI)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在KRAS外显子2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疗效。

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为对治疗存在客观反应的患者所占的比率,次要终点事件为无进展生存期,研究结果提示,在不同治疗组中,上述终点事件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研究者仍然发现总体生存期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即西妥昔单抗组的受试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更长,为28.7月,而贝伐单抗组的受试者为25.0月。当研究者进行亚组分析时,该结果更加明显。

西妥昔单抗和贝伐单抗是两种单克隆抗体,分别靶向针对EGFR和VEGF。虽然,这两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但是这两种药物都常规用于和一线化疗方案联用,用于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或RAS基因组野生型的肿瘤患者。

在对着两种抗体进行选择时,存在一些临床差异,因此,临床决策受到不同副反应的影响,如与西妥昔单抗相关的痤疮样皮疹,这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接受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中,也会增加肠穿孔和血栓发生的风险。

因此导致某一药物比另一药物选择增多的原因可能是医生或患者的喜好,而不是令人信服的研究结果。

那么,FIRE-3的研究结果是否有效到能够改变这一现状,以及转变目前西妥昔单抗应用的趋势呢?就像上文所提到的,研究并没有达到事先所设定的主要终点事件——在对治疗的客观反应率上出现差异;而具有显著差异的总体生存期相关结果——即西妥昔单抗组的受试者的总体生存期显著延长,却是次要终点事件,并且由于不存在其他关键预后评价指标的差异结果,因此西妥昔单抗组的受试者的总体生存期获益增加这一结果令人惊讶。

在贝伐单抗组中,研究者发现在数据分析的时候,在接受贝伐单抗治疗之后继续接受抗EGFR制剂治疗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很低,这是由于在本研究中患者的选择是基于KRAS外显子2野生型肿瘤患者而言的。此外,目前还不知晓在停止治疗之外,西妥昔单抗是否具有持续的治疗效果。

CALGB/SWOG 80405研究结果认为,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西妥昔单抗和贝伐单抗是可互换的制剂。CALGB/SWOG 80405研究纳入了1137例患者,在联合了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在内的化疗方案后,西妥昔单抗或贝伐单抗组的受试者(KRAS外显子2野生型肿瘤)在生存期相关结果上具有相似的预后。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前期预实验的结果,据估计有88%的患者会接受二线治疗。此外,西妥昔单抗组的患者的预后结果并未影响到患者接受奥沙利铂化疗方案的“热情”。

应用肿瘤分子特征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能帮助制定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仅有48%-52%的患者(全基因组RAS野生型)应该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目前,造成对西妥昔单抗耐药的机制已经明确,包括RAS突变的出现、EGFR突变和MET扩增,所以可以通过重复的活检或血浆DNA分析来加强对患者的监测。

不幸的是,目前针对贝伐单抗的生物标记还没有出现,因此所有的患者都可能是药物治疗的针对人群。

另一个有趣的生物标记是BRAF突变,在肿瘤转移性病变的患者中约有8%的患者存在上述突变,这些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中位生存期<12个月,但是如果采用包含氟尿嘧啶、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在内的三种化疗进行前期治疗,可能会对患者带来一定获益,在这些患者中,应用上述三类药物或许能延迟患者对化疗耐药出现的时间。

Hinemann和其同事确定了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方面所出现的进展,这些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目前已经超过了24个月,但是,鉴于他们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并且他们的研究结果不同于CALGB/SWOG 80405,FIRE-3研究并没有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在所有RAS野生型肿瘤患者中常规应用西妥昔单抗而不是贝伐单抗。

因此,在已经知道肿瘤RAS状态的情况下,如何选择联合一线化疗方案的靶向治疗制剂,仍应该根据患者和医生针对不同患者个体情况来判断治疗所带来的风险和获益,从而才能决定是选择西妥昔单抗还是贝伐单抗。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lurongro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