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的防病率和死亡报告浅评

2014-07-07 18:57 来源:科研时间微信 作者:王栋
字体大小
- | +

编者按:本文是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的王栋医师对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教授的“Report of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China, 2010”一文的浅评。
1.jpg
长期以来,我国的肿瘤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非常欠缺,对一个有着极大肿瘤人群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十分尴尬的。事实上,肿瘤的流行病学相关研究在国内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受困于人口基数大、随访资料的难以获取、统计方法选择不当、评价体系不完善,国内一直缺乏有说服力的资料。这种现状固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但它对中国肿瘤学的临床和科研都有极大的不利影响。

临床工作中,某专业相关的肿瘤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将深刻地影响医院的资源配置和科室的发展方向。以肺癌为例,过去20年中,其发病率持续增高,但在这种大的前提之下,肺癌不同病理类型的亚种在发病率上存在消长现象,如肺腺癌发病率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鳞状细胞癌,并直接改变了肺癌亚种的构成格局。

在肺癌治疗方案多元化的今天,相关的科室必须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另一方面,肺癌患者的分期分布也较之前有很大不同,20年甚至10年前,前来就诊的肺癌分期大部分在Ⅱ期甚至更晚。

而近年来随着健康查体的增多,薄层CT的广泛应用,就诊的肺癌患者分期有明显的提前,I期患者的比例接近40%甚至更高,由此带来的肺癌微创治疗随之风生水起,方兴未艾。所以,准确地了解肿瘤的流行病学对科室的发展定位亦是至关重要。

科研方面,在流行病学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肿瘤始终指导着科研的方向,发病率、死亡率高的肿瘤亟需有效的治疗手段,由此衍生出肿瘤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治疗敏感程度等多方面的研究。遗憾的是,这种流行病学的指导地位在我国一直未得到实际的体现,以食管癌为例。

从本文的数据来看,我国2010年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均处于前五位,是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疾病,本来应该带来食管外科学和肿瘤学的大发展,而事实是,国内的食管癌研究,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非常滞后,连流行病学文献都是引用国外的数据,以至于迄今既未阐明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又未能创立食管外科的规范,这既是遗憾,又为未来食管癌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陈万青主任用卷帙浩繁的资料、规范的统计、严谨的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流行病学依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我们与肿瘤漫长斗争中的重要一步,而下一步,则需要从事基础研究和临床一线的医学工作者们做更多的有意义的工作。

笔者王栋,男,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主治医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硕士,山东大学胸外科博士。擅长普胸外科各种疾病如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等胸部肿瘤及非肿瘤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国内、国际发表论文8篇,其中4篇被SCI收录。

本文来自科研时间微信

科研时间二维码12m.jpg

编辑: 赵双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