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和胰头占位

2014-07-04 16:17 来源:中华消化杂志 作者:陈鹭姗 杨映红 杨焕星 邱小文
字体大小
- | +

 病历摘要

患者男,57岁,因中上腹胀伴巩膜尿色黄染20 d201372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0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中上腹胀,进食后加重,伴皮肤、巩膜黄染,浓茶色尿,白陶土样便,无放射性痛,无腹痛腹泻、发热畏寒等不适。

20 d来,症状逐渐加重,2d前出现皮肤瘙痒。既往5个月前有痛风病史,尿酸368Oμmol/L,入院前8h右踝关节疼痛,踝关节活动稍受限。1613年前曾有急性胰腺炎史,经保守治疗后恢复。

高血压病史5年,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商品名为倍他乐克,25 mg,每日2次)控制血压,5年前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手术,术后予以降脂、抗凝治疗。吸烟30年,已戒烟5年,饮酒40年,每日总量约1 kg。此次患病以来,体质量减轻约2.5kg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8/min,呼吸19次/min,血压120/74 mmHg(l mmHg=0. 133 kPa)。神志清,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腹平软,无压痛,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脏右肋下,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上第Ⅳ肋间,剑突下未触及,胆囊未触及。腹部超声:胰头部低回声结节(胰头癌?),胆囊增大,肝内外胆管扩张,主胰管扩张,有肾囊肿。

胰腺CT:胰头增大,肝内外胆管及胰管可见扩张,胆总管下段及胰管近端未见显影,增强后可见胰头后部一片状稍低密度影,境界不清,约2.5 cm XI.I cm,考虑占位。实验室检查:白蛋白45.O g/LTBil 105.0μmol/L,DBil 76.0μmol/l,ALT82.O U/L,AST73.O U/LGGT 1905.O U/L,尿酸368.0μmoL/L。尿常规:尿胆红素(++)、尿隐血(+++)

术前讨论

综合本病例的临床特点为以下3点:①57岁,男性,起病急,病程短,症状逐渐加重;②中上腹胀并皮肤、巩膜黄染20 d,伴皮肤瘙痒、尿黄,TBilDBil升高;③腹部超声及胰腺CT提示胰头占位。

根据以上临床特点、腹部超声及胰腺CT检查结果均显示胰头增大,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增强后见胰头后部2.5 cm Xl.1 cm界限不清稍低密度影。因此考虑包括胰腺在内的最常见疾病如Vater壶腹及其周围肿瘤、胆总管下段肿瘤、胆总管结石和炎性狭窄等。

1.胆总管结石:临床特点为阵发性右上腹绞痛后出现黄疸,既往可有相同的发作史。黄疸为中等程度,实验室检查示阻塞性黄疸,而无肝功能损害的表现。本例经超声和CT检查,未显示结石影,故可排除。

2.十二指肠球后溃疡:包括球后部以下各部的十二指肠溃疡,极少数也可出现黄疸,甚至为阻塞性,易误诊为胆道蛔虫病、胆道感染或胆道出血。本例无长期溃疡病史,故可排除十二指肠球后溃疡。

3Vater壶腹及其周围肿瘤:表现为进行性阻塞性黄疸,主要特点如下。①厌食,体质量迅速下降,乏力,全身情况于短期内恶化。②慢性进行性黄疸,由不完全性阻塞发展为完全性阻塞。③常有上腹部持续性钝痛,常向左腰背放射。④肝肿大与胆囊肿大。⑤较晚期可触及腹部肿块。

⑥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胰淀粉酶与胰脂肪酶增加。应用内镜及CT检查可鉴别。本例患者临床上出现逐日加重的黄疸、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腹部超声及CT均提示胰头占位,因胰头癌的临床表现和壶腹周围癌相似,既往习惯将其归入壶腹周围癌,故临床上本例以胰头癌为首选诊断。

4.胆总管或肝胆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或仅有消化不良及上腹闷痛,后出现无痛性肝外阻塞性黄疸,黄疸较肝功能损伤的程度显著。本例虽有上述症状,但因曾有胰腺炎史且影像学检查病变主要在胰腺,故推测肝总管或肝胆管癌可能性不大。

 5.急性与慢性胰腺炎:本例曾有急性胰腺炎病史,本次是否因慢性胰腺炎时肉芽组织增生而引起慢性阻塞性黄疸,须与胰头癌鉴别。胰腺炎时黄疸为间歇性、波动性,胰头癌时黄疸为进行性、无缓解倾向。本例患者腹部超声及CT提示在胰腺部位有占位病变,是否两者有联系,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情况

本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急性梗阻性黄疸,影像学检查提示胰头部有占位,综合实验室检查考虑胰头部肿瘤,具有外科手术指征,遂于2013726日于全身麻醉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十胆囊切除术。

术中见腹内脏器黄染,胆囊萎缩、壁厚,大小约6.0 cm×3.O cM×2.0 cm,胆囊床嵌入肝实质内,腹盆壁、大网膜、肠系膜未触及肿瘤,肝未见结节,右肝表面与膈肌粘连,胆总管直径约0.2 cm,塌瘪。

手术切除胆囊,直线切割吻合器切断远侧半胃,横断胆总管,切断胰颈部,距屈氏韧带15 cm处切断空肠,分离切除胰钩突。切开标本见胰头部囊实性肿瘤,大小为2.0 cm X2Ocm X1O cm,质硬但与周边无浸润性粘连,局部见乳白色脓液。肝十二指肠韧带旁、肝总动脉旁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切除12789组淋巴脂肪组织。腹腔内未见明显转移结节。

术后病理送检标本为胰头及十二指肠切除标本,胰头组织内可见一约3.5 cm×2.5 cmX2.2cm灰白质硬的区域(图1)。界限不清,无包膜,其中可见小囊腔,直径0.3 cm,可见灰白色内容物。胆总管扩张,直径1O cm。十二指肠黏膜及十二指肠乳头未见异常。病理组织学提示十二指肠黏膜慢性炎,未见糜烂或溃疡形成。

1.png

胰腺组织中外分泌部分(由腺泡组成的小叶单位)结构规则,但导管部分呈不同程度扩张,明显者呈囊状扩张,管腔内见数量不等、形态上类似完全退变寄生虫虫体的结构充塞(2 --5)

在小的胰腺导管内也见类似寄生虫体样物质,位于肉眼所见之胰腺的质地硬且灰白色区域,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表现为大片纤维化,其中形态多样化,部分呈肉芽肿改变,间质中大量组织细胞浸润,部分区域纤维组织中出现多发性大小不等脓肿(图6),其间充满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还可找到类似退变的虫卵样组织结构。

术后予禁食、抑酸、抑酶等治疗,复查肝功能及生物化学指标,白蛋白22.6 g/l_ALT 37 U/I_TBil 21.2μmol/l_DBil11.9 μmol/L,钾4.46 mmol/L,钠138.9 mmol/L;血常规示WBC 9.5×109 /lHb 116.0 g/L

术后患者出现高热,腹腔脓肿,腹腔引流管内引流出脓液,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予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商品名为拜复乐)抗感染治疗。

经治疗,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发热、关节痛,引流管拔除,办理出院,嘱其继续口服盐酸莫西沙星(商品名为拜复乐,0.4 g,每日1次)抗感染治疗、埃索美拉唑肠溶片(商品名为耐信,20 mg,每日2次)护胃、洛索洛芬钠片(商品名为乐松,60mg,每日2次)抗炎治疗,2周后门诊复查。

术后随访8个月,患者饮食、睡眠、大小便尚可。由于患者拒绝进一步行粪便检查,故未能明确寄生虫类型。

术后讨论

人体寄生虫如蛔虫、华支睾吸虫、蓝氏贾第鞭毛虫、肠道类圆形粪线虫等均可引起胰腺相关性疾病,临床以急慢性胰腺炎最为常见,因寄生虫引起的胰腺占位病变甚少见。Casado Maestre等曾报道1例胰腺蛔虫疑似胰腺肿瘤病例,国内文献尚鲜见类似报道。

本病例为黄疸伴胰头占位,术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误诊为肿瘤性病变,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系寄生虫感染。本例主要病变以胰头部纤维性肿块为特点,病理组织学显示胰腺增生纤维组织区域中散在性肉芽肿形成,部分肉芽组织中呈现成片组织细胞浸润,部分呈现大小不等多发性脓肿,脓肿间有纤维分割。

脓肿内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清晰可见,在胰头部增生纤维边缘胰腺导管呈不同程度扩张,管腔内出现类似退变的寄生虫虫体结构充塞其中。在诊断会诊过程中,各专家对于这部分病变意见不一致,共有3种考虑。①胰管结石;②胰管内分泌物,虽有圆形、环形结构,但其中未见细胞结构,仍考虑为炎性反应引起;③寄生虫性。

本例患者胰管腔内充塞物,在光学显微镜下有器官样结构,大小不一,大者可能为成虫,小者可能为虫卵,两者均呈现明显退行性变,结构不清。经Masson染色成虫似有分层,每个虫体有相似组织学特点。

腹腔内实质性器官发生脓肿以蛔虫居多。本例梗阻性黄疸,起病急促,推想是周期短的寄生虫引起的炎性改变,以肠道类圆形粪线虫可能性最大,其杆状蚴能从小肠胆胰管开口进入胰管内黏膜表面,引起胰管狭窄,导致胰管梗阻,胰液排泄障碍,激活消化酶而引发胰腺炎和自身组织消化。

另外,虫体体内和体表许多成分、代谢产物、死亡虫体的分解产物,以及线虫的蜕皮液都具有抗原性,往往诱导机体产生免疫病理反应,从而引起炎性反应。

结合胰头部纤维组织出现多发性小脓肿,由寄生虫病引起的想法更符合逻辑,同时扩张的胰腺导管内充塞着退变的寄生虫体,胰头部肉芽肿及纤维化病灶均为胰管扩张形成的直接因素。这也提示复杂病变不但临床诊断有难度,术后病理也需要做更多的鉴别方可获确诊。

鉴于本例胰导管内充塞物有多种解释,为力求准确诊断,故经省内外有关单位会诊后确诊为寄生虫。由于正式病理诊断时间滞后,而本患者已出院,其具体寄生虫类型需待术后再次进行粪便检查明确后方可进行治疗,但遗憾本例患者出院后拒绝复查,故未能明确何种寄生虫感染。

随着现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卫生,寄生虫的感染率大幅度下降,故在临床工作中往往被忽略,而肿瘤发生率的攀升更易引起警惕。一般术前临床讨论缺乏对寄生虫病的讨论,也很少在梗阻性黄疸、胰头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中考虑寄生虫病。

本例患者病史中有多年胰腺炎的病史,由于胰腺炎坏死、修复、炎性刺激,往往引起周围组织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影像学方面腹部超声和CT均提示胰头占位,故引导术前、术中都以肿瘤加以处理。由于胰腺周围组织较多,胰腺疾病往往又有许多相似的临床特征,而且CTMRI主要是依据病变解剖结构和致密程度不同以诊断疾病,因此对占位性肿块的性质难以确定。

胰腺炎性病变时病灶内出现大量炎性细胞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但其内部微血管属于正常组织血管,且未被破坏,其分布和数量与正常胰腺实质大致相同,所以病灶的增强大多与正常胰腺组织同步,程度也无明显差异。本例患者经增强CT扫描显示为低增强,提示可能与纤维化程度较重有关,因此在CT检查上难以与胰腺恶性肿瘤相鉴别。

因术前认定本例患者肿瘤可能性大且有手术指征而进行手术治疗,却疏忽了术前除超声、CT外还应考虑进一步做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jX-ray computedtomographyPET/CT)等影像学检查。

MRCP是一种准确评估胰胆管的无创检查方法,相比ERCP具有许多优越性。由于病理改变不同,胰腺肿瘤与慢性胰腺炎所致的胰管扩张在MRCP上的表现特征存在差异。

Dearden等曾报道了1例十二指肠内寄生虫感染引起胰管扩张的病例。另外,PET/CT通过显示葡萄糖代谢增高的肿瘤病灶,在胰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可进行全身扫描,即可明确肿瘤分期,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或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尽管目前通过影像学在寄生虫所致胰腺疾病的诊断上经验尚不足,但不应仅满足于有手术指征便不进一步寻求术前的正确诊断。从本病例中应吸取教训,虽目前社会高度发达,寄生虫的诊断及鉴别仍不可被忽略。

文章摘自《中华消化杂志》20146月第34卷第6期P421-423

文章作者:陈鹭姗 杨映红 杨焕星 邱小文

编辑: journal002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