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早期——膀胱灌注治疗可减少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复发与进展;
1960年代晚期——首次定义膀胱移行细胞原位癌;
1976年——冻干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牛型结核分枝杆菌的减毒菌株,经膀胱灌注冻干卡介苗是预防肿瘤复发效果最好的手段。接下来的20年,冻干卡介苗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初治、维持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1980年代——手术方法的进步:盆腔淋巴结清扫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期手段被引入到膀胱移行细胞癌中,首次创造性采用直肠乙状结肠袋作为可控性尿流改道治疗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
1985年——甲氨蝶呤联合长春花碱,阿霉素,顺铂的治疗方案成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标准化疗方案;
1990年代——该时期出现的主要进展有:膀胱软镜检查广泛运用,移行细胞癌分期系统优化,尿道分子标志物检查出现;
1990年代晚期——膀胱镜检查以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标本的随机活检和可疑病灶活检成为膀胱移行细胞原位癌主要检查手段;
2003年——对于有肌肉侵润、无远处转移的移行细胞癌,新辅助化疗有效。临床中推荐使用;
2004年——移行细胞癌的分期修改为极低危、低危和高危组;
2010年——荧光可视化膀胱镜检查提高了膀胱癌的诊断水平,因此可能会降低浅表性疾病复发的几率。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手术在膀胱切除术中的变得流行起来,新的手术方式也使患者的创伤更小。
移行细胞癌研究进展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