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交流:颈静脉球瘤的临床、影像及治疗

2007-08-31 00:00 来源:丁香园 作者:jurgen
字体大小
- | +

发言人:王洪津
主 题:颈静脉球瘤的临床、影像及治疗


(图 王洪津做论文交流)

颈静脉球瘤的临床、影像及治疗

尹琳 王静 马春野 王洪津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

   目的: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 tumor,GJT)是发生在颅底颈静脉孔内及其附近的肿瘤,临床罕见,病程长,症状、体征复杂,容易误诊误治。本研究旨在探讨GJT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临床所见的4例经DSA确诊的颈静脉球瘤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归纳及总结。

    结果:GJT以中老年为主,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60-75岁最为常见,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病程较长,进展缓慢,一般在4年左右,个别可达10余年。耳部症状常为首发症状,典型症状为搏动性耳鸣和听力下降。当肿瘤长入鼓室影响或破坏听骨链时可引起传导性耳聋;当鼓膜也被破坏并侵入外耳道时可出现流血流脓。当肿瘤侵犯内耳结构时则产生眩晕及感音性耳聋。肿瘤侵及面神经管时引起面神经受损,早期出现面肌抽搐,晚期由于肿瘤压迫出现麻痹。肿瘤侵及颈静脉孔向颅内生长可导致颈静脉孔综合征,表现为吞咽困难,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及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萎缩等症。舌下神经麻痹常见,表现为舌肌震颤及萎缩,伸舌偏向一侧。三叉神经及外展神经受累出现面部感觉迟钝,眼球外展受限,较少见。偶可出现Horner征及视乳头水肿。眼震及行走不稳为侵及迷路半规管及小脑所致。晚期肿瘤向脑干中线部位生长可出现小脑、脑干及颅内高压症状。肿瘤向颅外生长可引起乳突及下颌角肿胀,耳后动脉可闻及血管杂音。约有1%GJT具有内分泌功能,患者主要表现为阵发性面部潮红,心动过速及血压波动,高血压危象和低血压休克交替,及高血压之后的继发性多器官功能损害。CT、MRI及DSA等影像学检查均有助于诊断,其中MRI对诊断本病有重要价值,肿瘤内迂曲的流空血管及"椒一盐"征是GJT的特征性MRI表现。DSA可对本病提供确诊依据,并可以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治疗措施包括手术切除、肿瘤血管栓塞及放射治疗。

    结论:颈静脉球瘤临床少见,起病隐匿,周围解剖关系复杂,容易误诊误治。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DSA能确诊本病并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手术切除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前应行血管内栓塞减少术中出血。如能早期手术则预后较好。

编辑: 齐罗杨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