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烷基间苯二酚高者远端结直肠肿瘤发病率低

2014-01-14 14:20 来源:丁香园 作者:echo1166
字体大小
- | +


血浆烷基间苯二酚高者远端结直肠肿瘤发病率低

研究要点

  • 膳食纤维摄入和结直肠肿瘤发病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
  • 但是既往鲜少有研究着眼于全谷物食物摄入在预防结直肠肿瘤发病中所起的作用;
  • 血浆烷基间苯二酚浓度高者远端结肠肿瘤的发病率低,但是其与结直肠肿瘤、近端结肠肿瘤和直肠肿瘤的发病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既往很少有研究探索全麦摄入和结直肠癌发病率之间所存在的联系。由于全麦摄入的量容易出现测量误差,因此需要客观的测量方式(如生物标记)来评价上述两者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为了试图探究上述问题的答案,来自于丹麦肿瘤研究协会的Cecilie Kyr等设计了相关研究,并将其研究结果发表在JNCI 12月的在线期刊上。

烷基间苯二酚是评价全麦和黑麦摄入的生物标记,本研究的试验组为结直肠癌患者诊断前的血浆标本,对照组为来自欧洲肿瘤和营养前瞻性研究的匹配对照。研究者共纳入了1372名结直肠癌患者和1372名匹配的受试者,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就潜在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计算总体发病率的比值比和结直肠解剖部位发病率比值比。研究者同时探究了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区、地中海区和中欧区)。

血浆烷基间苯二酚浓度高者远端结肠肿瘤发病率低,远端结肠癌发病率比值比(血浆烷基间苯二酚浓度最高四分位和最低四分位数之比)为0.48。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区的受试者群体中,血浆烷基间苯二酚总浓度与结直肠肿瘤发病率之间存在负相关。

然而,血浆烷基间苯二酚总浓度与结直肠肿瘤总体发病率、近端结肠肿瘤发病率或直肠肿瘤发病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在来自于中欧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区的受试者群体中,血浆烷基间苯二酚总浓度与结肠和远端结肠肿瘤发病率之间具有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指出,血浆烷基间苯二酚浓度高者远端结肠肿瘤的发病率低,但是其与结直肠肿瘤、近端结肠肿瘤和直肠肿瘤的发病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研究背景

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肿瘤是第三常见的肿瘤。既往认为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很大比例上是造成结直肠肿瘤发病的因素。最近,WCRF/AICR更新了一项证据,即膳食纤维摄入和结直肠肿瘤发病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

有证据提示谷物纤维的摄入与结直肠肿瘤发病率降低的相关性更强。膳食纤维尤其是谷物纤维能代表全谷物摄入的量。但是既往鲜少有研究关注全谷物摄入作为结直肠肿瘤预防措施的有效性,因为大部分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全谷物膳食摄入的量的相关信息有限。

在营养领域流行病学调查中对摄入量的精确评估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大部分前瞻性研究应用食物频率问卷(FFQs)来进行膳食评估。然而,FFQs和其他膳食评估方法存在错误分类的可能,这或许会减弱膳食-疾病关系。既往针对膳食纤维和结直肠肿瘤关系的研究发现方法学差异,尤其是对于暴露状态的评估是导致无效结果的原因之一。

与其他食物相比,在评估全谷物摄入量时更容易出现测量错误,这是因为消费者很难确定哪些食物为全谷物食物,以及在不同全谷物食物中谷物含量的不同。因此,应用全谷物摄入生物标记能帮助克服上述问题多带来的困难。烷基间苯二酚对存在于小麦、黑麦和一些常见食物中酚脂的一部分。

在精制食物中烷基间苯二酚的含量极低。食物加工过程并不会影响烷基间苯二酚,其主要在小肠中被吸收,可通过血浆浓度来测定。干预性研究提示血浆烷基间苯二酚浓度受到全谷物小麦和黑麦摄入量的影响。而在观察性研究中,当比较血浆烷基间苯二酚水平和不同膳食摄入测量方法时,存在着中等度相关。

虽然烷基间苯二酚的半衰期较短,但是在长期摄入谷物的人群中,其长期再现性较好。经常被分析的有五个烷基间苯二酚同系物,其中由2个(C17:0/C21:0)在人类血浆中的比率一般低于0.2,如果在摄入全谷物小麦的同时摄入全谷物黑麦那么该值会变大。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探究了血浆总烷基间苯二酚浓度和C17:0/C21:0比率和结直肠肿瘤的总体发病风险和结直肠肿瘤解剖部位的发病风险。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lurongron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