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要点
- 可增加内源性胰岛素水平的药剂可能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 服用噻唑烷二酮类(一种胰岛素致敏剂)的女性比服用磺脲类(一种胰岛素促分泌剂)的女性患癌风险低32%;
- 服用胰岛素增敏剂的女性比服用胰岛素促分泌剂的女性患癌风险低21%。
日前,克利夫兰基金会医学的Sangeeta R. Kashyap博士发表于Diabetes Obes Metab 2013年12月份在线版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口服胰岛素致敏剂,特别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人群恶性肿瘤风险减少相关。
这一研究旨在分析2型糖尿病男性和女性患者口服糖尿病治疗药物(双胍类、磺脲类、噻唑烷二酮及氯茴苯酸类药物)与癌症发生率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者对8年时间里(1998–2006)克里夫兰诊所糖尿病注册与基于组织学检查的肿瘤注册的电子病历进行交替索引。研究者对遗失的数据进行多重填补,利用倾向性得分Cox回归模型对癌症的发生时间建模评估,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显示,经过51994人年的随访,共发现892例癌症病例,其中前列腺和乳腺恶性肿瘤最为常见。对于女性而言,噻唑烷二酮类较磺脲类类药物可减少癌症风险32%。胰岛素促分泌剂(磺脲类和氯茴苯酸类药物)与胰岛素致敏剂(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相比,后者可降低癌症风险21%。口服糖尿病药物对于男性患者作用不明显。
研究中校正了年龄、体重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冠脉疾病(CHD)。糖尿病口服单药、种族、性别、血红蛋白A1c、抑制素使用、收入水平、胰岛素使用、血管小球滤过作用、新发糖尿病状态、既往癌症史、既往卒中综合征、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和使用双胍类药物的倾向性得分等。
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口服胰岛素致敏剂,特别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人群恶性肿瘤风险减少相关。
糖尿病患者队列癌症发生频率
研究背景
既往研究结果显示,内源性胰岛素水平增高可能有致癌作用。研究者阐述该发现“突出了性别影响口服糖尿病治疗引起的患癌风险”。女性采用口服降血糖药治疗方式有较低的患癌风险,而增加内源性胰岛素水平的药物与高患癌风险相关。
因此,这一研究结果会引导临床医生倾向于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如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而不是胰岛素促分泌剂如磺脲类和氯茴苯酸类。尤其是噻唑烷二酮类治疗能降低某些肿瘤的发病风险,如膀胱癌和肺癌。
最后,研究者阐述:“由于糖尿病患者生存时间在延长、同时合并心脏病患者也能幸存,因此肿瘤就成为一个重大的健康问题。医生们需要了解到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和糖尿病病理生理学能对肿瘤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