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发现复方黄黛片联合ATRA方案可作为APL患者一线治疗手段

2013-10-22 08:15 来源:丁香园 作者:ecoliDH5
字体大小
- | +


患者总生存结局对比

研究要点:

  • 本研究对比考察了复方黄黛片和三氧化二砷诱导治疗及维持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与安全性;
  • 研究主要终点为2年无病生存率;
  • 研究表明,一线治疗时口服RIF联合ATRA不劣于静脉ATO联合ATRA方案;可考虑将其作为适应症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

在2013年10月14日在线出版的《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黄晓军教授等人发表了一项随机、多中心临床III期非劣性试验结果。该研究设计目的为,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新确诊患者,对比考察了在进行诱导治疗及维持治疗时,含四硫化四砷(As4S4)口服药物复方黄黛片(RIF)和三氧化二砷(ATO)静脉注射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人员共对242例APL患者进行了随机分配(1:1),在诱导治疗过程中,患者分别接受RIF (60 mg/kg)口服或ATO (0.16 mg/kg)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 25 mg/m2)治疗。在取得完全缓解(CR)后,所有患者接受三个疗程的巩固化疗,并通过ATRA继以RIF或ATO进行为期2年的序贯维持治疗。该研究主要终点为2年时的无病生存率(DFS),并利用10%的非劣性界值对其进行非劣性考察。


研究中位随访期为39个月。研究发现,RIF组患者在2年时的FDS为98.1% (108例中有106例),ATO组患者则为95.5%(112例中有107例).组间DFS差异为2.6%。DFS差异的95% CI下限大于-10%非劣性界值,证明了非劣性结果。研究未发现RIF与ATO组在3年CR率(99.1% v 97.2%)或总生存率(99.1% v 96.6%)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类似。


黄教授等人最终认为,对APL患者进行一线治疗时,口服RIF联合ATRA不劣于静脉ATO联合ATRA方案,因此,可考虑将其作为适用患者的常规治疗手段。


研究背景:


目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已从一种高致死性疾病转为一种高度可治愈疾病。染色体t(15;17)畸变在APL衍变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导致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视黄酸受体α(PML/RARα)融合蛋白形成。三氧化二砷(ATO)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靶点分别为PML与 RARα蛋白,两药可分别成功地进行针对于分化与凋亡的分子靶向诱导。本研究组既往研究表明,经ATRA与ATO联合诱导治疗,并在维持治疗阶段继以两药序贯治疗后,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可超过90%。


尽管该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结局,但必须在医院对患者进行ATO静脉输注。因此,亟需研发出一种具有口服活性、并具有类似疗效与不良事件特征的含砷药物。本文作者曾在针对APL患者本院(北大人民医院)进行过一项先导试验,结果表明,在进行诱导与维持治疗时,口服四硫化四砷(As4S4)单药可安全高效地取得缓解。


本文作者还通过APL小鼠模型体内实验及APL细胞学体外实验证明,另一种名为复方黄黛片(RIF)的含As4S4口服药物具有抗APL 活性,RIF主要成分有雄黄(As4S4)、青黛、丹参及太子参。青黛及丹参可促进砷向胞内运输,诱导较高水平的水甘油通道蛋白9(AQP9)表达,二者在APL细胞分化和凋亡方面与As4S4具有明显的协同关系。该复方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已得到一项在中国进行的多中心临床II期试验证实,该研究发现,CR率达96.7%,并且安全性特征较为理想;RIF已进入中国市场,并已成为一种常用药物。


为确定口服RIF一线治疗APL是否不劣于静脉输注ATO,中国AOL协作组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临床III期研究(APL07),对口服RIF与ATO用于诱导治疗与维持治疗进行了对比考察。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zhengwenchao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