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创新技术应用前景可期

2018-09-11 13:30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结直肠癌的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以及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一直是非常受关注的领域。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三病区主任武爱文教授接受了丁香园的采访,介绍了国内结直肠癌个体化治疗与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现状与发展。

ccvideo

结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精准医疗的目的是根据患者自身的临床特点为患者定制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减少对患者的损伤。肿瘤异质性是困扰临床肿瘤治疗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肿瘤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肿瘤的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未来还需要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研究等方面进行更多的临床验证,以验证它的有效性。

结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在临床上要因人施治,根据患者自身的临床特点、体质、病期而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第二,现有的检测技术,如 CTC(循环肿瘤细胞)检测、ctDNA(循环肿瘤 DNA)检测、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好的个体化诊疗渠道,但仍需在临床上进一步验证。

第三,真正的个体化治疗是针对每一位患者、每一类肿瘤,甚至在同一患者体内不同部位或同一部位的不同肿瘤都应该有不同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国内抗癌药物研究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抗癌药物的研发是对肿瘤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及生命起源等方面的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人体和肿瘤细胞的博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且肿瘤细胞具有多种免疫逃逸机制,导致后续患者会出现耐药性问题,免疫治疗药物也会遇到这种问题。基因或蛋白的改变不仅会影响肿瘤自身,也会对体内正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抗肿瘤药物的使用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副作用,故新药的研发应不止关注于肿瘤。在目前阶段新一代的研发能解决部分问题,但从长远看也未必能够解决全部问题。

国内的抗癌新药研发与国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在于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及研发公司的运行机制,同时很多国内的研发企业在技术上也借鉴于国外。由于支持体系的缺乏,国内新药研发公司在运行过程中面对的生存压力问题导致很多企业未能按照严格的步骤客观有效的评价研究结果和药物结果。要解决这部分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撑与政府的扶植,同时相应的研发机构与企业也需做好自身的研发创新工作。

国内的研发水平正在逐步跟进国际水平,我国在新药研发与注册的政策上也已做好了相应的改革与支持工作。但若要达到国际水平,国内研发机构与企业的自主创新非常重要。要通过自己的研究,从临床与研发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关设计,以改进流程、工艺和疗效。

改变治疗模式,寻求更好的结直肠癌临床治疗方式

武爱文教授所带领的团队正在进行针对于我国常见的中低位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工作,相较于早期、中期、晚期的肿瘤分期方法,该研究在临床上将病人进一步细分,划分出不同的人群。同时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进行了治疗模式的变化。该临床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对于特别低位的、保肛意愿较强的患者,可以通过术前的新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和化疗)进行治疗并观察。部分患者可能通过单纯的化疗或放疗便可治愈,但仍有约 25% 的病人会出现局部的再生长。故在治疗过程中会对患者进行全程管理、随访与跟进,以免后续出现严重不良后果。

第二,对于较晚期的肿瘤病人,会加强对病人的治疗强度,即进行全程的新辅助治疗。前期的研究结果说明这种方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治疗结果。

第三,对于晚期的、转移性的患者,由于目前所有的药物都有一定的有效率或控制率,很多患者在接受了规范治疗和其他治疗以后,疾病仍然有进展。故在本研究中会更加关注药物对某一个病人的有效率。

第四,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微卫星不稳定的人群对免疫治疗药物(如 PD-1、PD-L1 等药物)的药效反应比较好。在本临床项目中会非常关注微卫星不稳定的人群是否可以在更早期通过免疫治疗、化疗或其他方法进行更好的治疗。

PDC 原代肿瘤细胞模型(i-CR 体系)在胃肠肿瘤精准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药物临床试验中,PDX(Patient-derived xenograft,人源性肿瘤移植模型)的一致性较好,但建模过程较长,动物模型的建立成本及饲养条件较高,不利于其临床应用。PDC(Patient-derived tumor cell,原代肿瘤细胞模型)从患者肿瘤组织中取多个位点展开体外培养,同时在体外验证化疗药物或其他药物对于肿瘤的有效性,可较好地应用于临床。由于肿瘤细胞在不断变化,需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对其进行动态检测。PDC 原代肿瘤细胞模型(i-CR 体系)作为非常好的补充,在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公司已开展 PDC 原代肿瘤细胞模型的研发及服务项目,如智康博药公司。该公司构建的 PDC 原代肿瘤细胞模型(i-CR 体系)的体外细胞系与体内肿瘤及 PDX 模型之间的一致性高达 95% 以上;且能在 2 周内完成临床常用药物的筛选,满足临床试验对于时间性的要求,不会影响患者的后续治疗。

小结

近年来随着肿瘤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肿瘤的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根据患者自身的临床特点为患者制定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国内抗肿瘤新药研发水平与国际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随着政府对新药研发的政策上的扶持及研发机构与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的增强,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临床试验方法与技术,如临床治疗方法与 PDC 原代肿瘤细胞模型(智康博药 i-CR™ 体系)的不断革新为实现结直肠癌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字注解(i-CR 体系):基于 CR(条件性重编程 conditional reprogramming)原理研发出的新一代 i-CR 肿瘤原代细胞培养技术。在体外建立患者原代肿瘤细胞库(一例细胞库代表一位特定的患者),然后进行体外高通量药物敏感性测试、高内涵检测分析及数据处理。

编辑: 李婷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