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五年生存率 20% vs 80%,中日筛查有何不同?

2018-08-15 16:40 来源:丁香园 作者:催收水电费
字体大小
- | +

胃癌的致死率在癌症中位列三甲,全球五年生存率仅 10 %。虽然中国胃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有 20 %,但较之日本胃癌 80 % 的五年生存率可是有不小的差距。这个差距中的关键因素在于对胃癌的早期诊断。那日本是如何进行胃癌的筛查呢?对比指南,中国和日本的筛查有何区别呢?

1. 筛查人群有何区别?

在 2015 版《日本胃癌筛查指南》中,推荐筛查的起始年龄为 50 岁,并未规定终止年龄。依据过去日本和韩国的相关研究,将筛查间隔设为 2-3 年。据报告,日本人口有 1.27 亿,而每年总共约完成 1500 万例胃镜检查。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 11% 的人去做了胃镜检查(包括但不局限于 50 岁以上人群)。平均每五年就相当于有 50% 的人至少做了一次胃镜检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本将胃镜检查纳入到 40 岁以上国民的体检项目中。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过大,现有的医疗条件并不能支持胃镜普查;如果全部普查完毕,大概要过六十年。所以现在国家提倡高危人群提前筛查。根据《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年龄 ≥ 40 岁且符合以下 5 条中任一条者建议作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胃癌高发地区人群;(2)幽门螺杆菌感染者;(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5)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但实际上,我们自己包括身边的亲朋好友,有几个是在五年内做过一次胃镜的呢?即使是一些高危人群,有没有按照指南的推荐去进行筛查呢?

2. 筛查方法有何区别?

其实具体的筛查方法大同小异,中日胃癌筛查指南种主要包括了下列筛查方法:上消化道造影、内镜筛查、血清学检查(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测以及 PG 检测联合 Hp 抗体检测)。但是推荐等级和程序上却大有不同。

《日本胃癌筛查指南》中提出了五种方案,并带有不同的推荐意见,详见下表:

日本胃癌筛查.png

注:推荐等级 B:由于降低死亡率效果高于缺点,建议用于普查和个体化检查。证据等级 1+/2+

推荐等级 I:尚无充足证据来判断降低死亡率的效果,无法进行效益与缺点之间的比较,因此不推荐用于群体。根据具体情况和充分解释的情况下可在个人层面考虑。证据等级 1-/2- /3/4

实际上,根据 2018 年在 JJCO 上发表的日本胃癌筛查综述来看,目前日本基本舍弃了上消化道造影,而直接使用内镜作为主要筛查手段。

而在我国,初步筛查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项目包括 PG 检测、Hp 检测、血清胃泌素 17 检测以及结合年龄、性别因素进行危险评分。根据评分再进一步检查。而内镜因为依赖设备和内镜医师资源且费用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痛苦性,尚未采用内镜进行大规模胃癌筛查。一般在危险评分为胃癌高/中危人群时才进一步进行内镜检查。

与 2014 版共识相比,新版删除了上消化道造影的检查方法,否定了上消化道钡餐的价值,不再推荐于胃癌筛查。

评分表.png

流程图.png

注:图片来自《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

不难看出,内镜检查已成为主流。在胃癌的检查上,我国已用内镜检查代替了钡餐作为高危人群的进一步检查。而日本更是将内镜检查直接作为首选的筛选检查。胃镜检查是胃癌诊断的「  金标准」,但因其属侵入性检查、费用较高、需投入大量人力资源、人群接受度较低,目前仍难以用于我国胃癌的大规模普查。

3. 总结

对比日本胃癌早期筛查,中国早期胃癌诊断率相对较低,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归纳成两点:

(1)人群对于胃镜检查的重要性的认识尚有不足,甚至可以说人群对于自身身体健康重要性的意识较弱,对胃镜的接受度较低。即便每年进行一些常规体检,鲜有将胃镜检查纳入其中。

(2)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医疗资源分布较为不均,内镜检查费用较高,若进行大规模普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财力,目前尚不可行。

但也应注意到,中国胃癌筛查指南也在不断取长补短。今年刚更新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修改危险评分、删除钡餐检查、强化内镜检查等项目,都较为符合目前的医疗水平和国情。相信中国也能逐步强化对胃癌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编辑: 江一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