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柯杨教授团队在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杂志以受邀快速通道形式发表了题为 A Model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at High Risk for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 in Regions of High Prevalence in China 的研究论文,报道了我国首个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的食管癌风险预测模型,为我国食管癌人群的精准化防控提供了重要的风险预测与分级工具。
精准化是食管癌人群防控的必然趋势
食管癌是我国特色高发肿瘤,全球近一半新发病例发生在我国。由于临床发现的食管癌病例多为中、晚期,预后差,给大众健康尤其是高发区患者家庭及社区带来了沉重负担。学界普遍认为以碘染内镜为主要手段的早诊早治是食管癌防控的重要手段。
然而,肿瘤的人群筛检是一项体量极大的系统工程,经济成本高且过度筛检带来的附带损害不容忽视。因此,「精准化」,也即有效识别大众人群中的高危群体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筛检及筛检后的规范化管理,是肿瘤乃至慢病防控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
图 1 参与研究人员
用「本土化」研究构建食管癌风险预测模型
2012 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柯杨教授课题组在国家卫生行业公益性科研专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的资助下,与安阳市人民政府、滑县人民政府、安阳肿瘤医院、滑县人民医院及当地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合作,以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滑县」668 个自然村为研究现场,启动了「评价内镜筛检食管癌效果及卫生经济学价的人群随机对照试验」。
以该大型人群随机对照试验中「筛检组」1.5 万例内镜筛查工作为基础,该课题组联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与内镜筛检病理结果,构建了我国首个经济实用、具有良好预测能力且经过人群验证的食管癌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年龄、食管癌家族史、致癌物环境暴露、不良饮食习惯、上消化道早期症状等为入选的预测变量。
将模型预测结果回代至实际人群筛检工作可知,在灵敏度 100%(完全不漏诊)的前提下,使用预测模型可节约多达 21% 的内镜筛检量;如灵敏度放宽至 80%,则可避免超过 50% 的内镜筛检,而食管恶性病变检出率可获明显提升。
图 2 团队合影
完善有效实用风险分级 构建精准化防控体系
柯杨教授团队长期扎根高发区,利用多年基层工作积累的宝贵人群样本,构建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有效、经济实用的食管癌发病风险分级工具,并证实在实际人群筛检中使用该模型将使该项工作更经济、有效。同时,该研究还免费提供界面友好的「食管癌发病风险计算器」下载。大众人群及临床医师可轻松实现食管癌发病风险的自测自评与风险分级与管理。
若将该预测模型与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大规模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相结合,可在几乎不增加成本投入的情况下节约大量宝贵的卫生资源,明确提高筛检绩效,因此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及临床意义。同时,此项研究也为该课题组「食管癌精准化防控体系构建」系列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