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和机体的主要能量来源,在生命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许多研究认为,饱和脂肪酸对正常细胞具有脂毒性作用,最终导致细胞死亡。不饱和脂肪酸则对细胞提供保护,防止饱和脂肪酸引起的损害。然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针对肝癌的一项研究颠覆了这一传统认知。
该研究发现,肝癌细胞的转移潜能与癌细胞中棕榈酸含量负相关。相关研究结果于 2017 年 6 月发表在 Hepatology 期刊上。
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死亡率第三高的癌症类型,脂质代谢的激活已经被认为是恶性肿瘤的标志之一。既往研究思路尝试通过阻断整体代谢通路来阻断肿瘤的生长,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精细的研究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脂质代谢变化。
复旦大学杨芃原教授课题组通过大规模脂质组学定性定量研究,在不同转移潜能的肝癌细胞系中共鉴定到 1700 余种脂质分子。通过定量比较发现,随着转移潜能的升高,含棕榈酸的多种磷脂分子一致下调。棕榈酸是人体从食物中大量摄取,并在细胞中广泛存在的饱和脂肪酸。
研究人员通过棕榈酸孵育或喂食提高机体棕榈酸含量,肝癌细胞没有出现预期中的脂毒性效应,也没有发生癌细胞增生。相反,棕榈酸处理特异性降低肝癌细胞的增殖,削弱其侵袭能力,抑制裸鼠皮下瘤的生长。给肝原位荷瘤裸鼠补充棕榈酸,裸鼠的肝癌肺转移率明显降低。
机制研究表明,细胞内脂质种类和所含脂肪酸的变化会降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降低癌细胞的葡萄糖摄取,以及癌细胞内的 ATP 水平。棕榈酸的抑癌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细胞膜流动性和葡萄糖摄取能力实现的。此外,棕榈酸处理可以抑制肝癌细胞 mTOR 和 Stat3 信号通路活性。
领导这一课题的申华莉副研究员表示,我们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来探究不同疾病类型中脂质代谢的奥秘。研究团队希望通过脂质组学研究促进对脂肪代谢与癌症关系的理解,阐明肝癌转移的机理并提出可能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Lin L et al. Functional Lipidomics: Palmitic Acid Impair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velopment by Modulating Membrane Fluidity and Glucose Metabolism. Hepatology. 2017 Jan 10. doi: 10.1002/hep.29033.
作者简介
杨芃原教授,两次任 973 项目(蛋白质组学,微流控学)首席科学家,现任 863 项目(蛋白质测序仪器和试剂)首席专家、国际蛋白质组组织理事、中国蛋白质组组织理事长,共发表 SCI 论文 426 篇,主要 SCI 论文 130 篇共被他引 3029 次,单篇最高他引 508 次。
申华莉,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与疾病相关的大规模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脂类代谢和信号通路研究。作为第一负责人负责国家 863 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作为学术骨干参与科技部 973 项目,卫生部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及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在 Genes&Dev., J. Proteome Res., Proteomics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总影响因子>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