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Meta分析流程图
胰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5年存活率约5%左右。因胰腺癌诊断时大多已处于晚期,即使可以采用手术方法切除癌肿,但5年存活率仍只有10-20%。引起胰腺癌的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但已明确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慢性胰腺炎、肥胖以及具有胰腺癌家族史等,都可增加胰腺癌的患病风险。因目前仍缺乏影响胰腺癌预后及成本效益的相关研究,所以鉴定胰腺癌患病高危影响因素,并对高危患者拟定预防性药物治疗策略可以有效减少胰腺癌造成的负担。数个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胰腺癌患病和糖尿病之间有复杂的联系。
虽然Meta分析及病例对照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为胰腺癌发病的中度危险因素,但是大量临床证据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均显示胰腺癌可引起糖尿病。有多项体内或体外临床前研究表明抗糖尿病药物有降低多种肿瘤发病风险的作用。例如二甲双胍被证实可以通过胰岛素依赖或非胰岛素依赖途径抑制肿瘤形成。噻唑烷二酮类(TZDs)被认为具有抑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凋亡,阻止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磺脲类药物的降糖机制为刺激胰岛素分泌或增强胰岛素功能,因此具有刺激细胞增殖及肿瘤形成的作用。
流行病学研究也显示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降低卵巢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但另一方面,胰岛素及促胰岛素分泌激素与肿瘤发病率升高相关。不同的降糖药物对肿瘤发生有着不同的影响,这可能是降低血糖并不能降低肿瘤发病率的原因。在胰腺癌危险因素的研究中,有些显示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防癌的功效,而另一些研究则显示降糖药物并无此类功效。
为了更好的了解降糖药物是否有预防肿瘤发生的作用,并了解何种药物、何种剂量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彻斯特市梅奥诊所胃肠道疾病及肝病科的Siddharth Singh等人对评估常用降糖药物和糖尿病患者发生胰腺癌之间的相关性的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及Meta分析,结果发现磺脲类药物的使用似乎可以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但因现存研究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影响了结果的分析,目前还不能确定降糖药使用与糖尿病患者罹患胰腺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为了明确两者之间的确切关系,需要更深入、设计更优良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该项结果发表在2-13年4月的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
作者对截止至2012年6月发表在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上以及在重要胃肠病学和肿瘤学会议上的摘要进行了系统性检索。纳入的研究需满足以下几点:(1)评估并有明确的使用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合用或单独使用胰岛素,(2)报道了糖尿病患者出现胰腺癌的情况,(3)报道了相对风险或比值比或提供了可以进行上述两项指标计算的相关数据。经过系统性检索后,对纳入的研究利用随机影响模型合并计算评估的比值比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共有11项研究(6项队列研究、3项病例对照研究、2项随机对照研究)满足要求,其中730,664糖尿病患者中1770人出现胰腺癌。
对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涉及9项研究,校正OR值0.76,95%可信区间0.57-1.03,P = 0.073)、胰岛素(涉及7项研究,校正OR值1.59,95%可信区间0.85-2.96,P = 0.14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涉及4项研究,校正OR值1.02,95%可信区间0.81-1.30,P = 0.844)的使用和胰腺癌的发病风险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磺脲类药物的使用导致糖尿病患者发生胰腺癌的风险上升了70%(涉及8项研究,校正OR值1.70,95%可信区间1.27-2.28,P<0.001)。内在的异质性并不是因为研究设计、实施以及研究比较的药物所致,而是因指示和相反的因果关系所影响。将两个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结果混合汇总分析,因95%可信区间过宽、不够详实而导致分析数据不足,并未提供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
虽然磺脲类药物看似可以增加糖尿病患者罹患胰腺癌的风险,但此项Meta分析结果并不能够为降糖药物的使用对于胰腺癌的发生究竟是保护性因素还是危险因素提供支持依据。在研究中存在很大的异质性。所以为了更好的说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必须进行更深入、良好设计的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