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发PDAC的胃亚型IPMN患者MUC家族及CDX2表达情况
在2013年3月25日在线出版的《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ery)杂志上,发表了美国外科医师学会会员、日本九州大学Masao Tanaka博士等人的一项研究结果,该研究通过组织病理学方法进行亚型确定,旨在鉴定出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高风险患者组别,PDAC可独立出现于存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的胰腺之中。目前在IPMN与PDAC的不同病理特征,包括IPMN组织病理亚型以及PDAC表型方面,尚未得到较为透彻的描述。通过黏液性表达类型以及GNAS和KRAS的突变状态,有助于对这两类病变类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
该研究考察了179例接受手术切除的IPMN患者,和180例接受手术切除但无IPMN的PDAC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在该研究中,IPMN被分为4个级别(低度、中度、高度分化不良以及相关的浸润癌)以及4个亚型(胃亚型、肠亚型、胰胆道亚型及嗜酸细胞亚型)。通过对IPMN及存在或不存在IPMN的PDAC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研究人员考察了MUC1、MUC2、MUC5AC、MUC6以及CDX2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对PDAC及病前/共存的IPMN进行循环测序,评价了GNAS及KRAS的突变状态。
研究人员在20例存在IPMN的患者中,鉴定出26处并发或异时性PDAC。观察发现,与肠亚型(1例/49例, 2.0%)、胰胆道亚型(1例/17例, 5.9%)及嗜酸细胞亚型(0例/3例, 0%)相比,胃亚型IPMN更常伴发PDAC(18例/110例, 16.4%,P = 0.047)。经免疫组化分析发现,无论存在或不存在IPMN,PDAC的MUC1、MUC5AC及MUC6表达均常为阳性,但MUC2及CDX2则常为阴性。粘蛋白染色类型与胃亚型IPMN中的浸润性管状腺癌类似。在PDAC及胃亚型IPMN中,未发现201位密码子存在GNAS突变,但多数存在KRAS突变。然而,在1例同时存在IPMN及不同PDAC的胃亚型患者中,发现存在R201HGNAS突变。
研究人员认为,根据黏液表达类型,在未发生GNAS突变的情况下,良性胃亚型IPMN常出现无GNAS突变的侵犯性亚型PD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