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医学泰斗的师生情

2008-06-18 00:00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丁香园通讯员
字体大小
- | +

裘法祖和吴孟超,偕列院士,堪称哲人,“情义”两字的人格化身。
——题记


裘法祖与吴孟超

2006年3月27日夜,华灯初上的武汉,到处流光溢彩。位于汉口航空路的长江大酒店被五彩缤纷的火树银花簇拥着,显得分外壮丽。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84岁的杰出医学家吴孟超下榻此处,这里与他的老师裘法祖工作的同济医院,只有一步之遥。

吴孟超这次来汉是参加中华医学会80周年纪念活动的,次日上午开完会后就要返回上海。尽管很忙,吴孟超还是请来了老师,叙旧谈心。此刻,吴孟超紧挨着裘法祖在餐桌边亲密地交谈着,宴罢,裘老正欲起身时,吴孟超敏捷地伸出双手搀扶裘老从座位上起来。见此情景,旁人不禁脱口感叹道:“吴老,您对裘老真好呀!”裘接过话头,款款深情地说:“是啊,我们每周要通几次电话。”接着,他手指茶几上散发着诱人香味的蛋糕说:“你看,他每次来汉前,专门到上海霞飞路上的‘哈尔滨蛋糕店’买蛋糕送给我们,因为我和我的夫人一直喜欢吃这家做的蛋糕。”接着,吴孟超不顾旅途疲乏,一直送裘老下楼上车。

坐在沙发里的吴孟超儒雅、平和。一身得体的藏青色西装衬托着红润的脸色,两道剑眉下微眯着的双眼透射出睿智的光芒。挺直的腰杆,朗朗的话音,让人难以看出这是一位耄耋老人。

裘法祖的一句话改变了吴孟超的一生

吴孟超回忆说:1946年底,20多岁的他在同济大学医学院听刚刚从德国回来的裘法祖讲课。当时,他就被裘法祖帅气的外表,儒雅的气质,潇洒的风度,渊博的医学知识、精湛高超的手术技巧深深地吸引并折服。

观摩裘老所做的各种手术,吴孟超被深深折服了。那灵巧自如的双手,那优美的弧线,娴熟、流畅的动作,是多么完美啊。直到今天,吴孟超仍从骨子里羡慕他、敬仰他、崇拜他。

毕业的时候,吴孟超应聘到了中美医院(1949年以前国民党时期的国防医学院,解放后改名为华东人民医院即现在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工作。吴孟超在长海医院当住院医生时已是1954年。当时第二军医大学的吴校长让吴孟超聘请裘法祖做兼职教授。裘法祖一个礼拜2次或3次来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授课并在长海医院做手术。吴孟超一直陪伴着他,并为他做好手术前的准备。这真是天赐良机呀!吴孟超便抓紧一切时间向他学习、请教。有一次一位少将患者,患十二指肠瘘疑难病,为此请好几位专家研究手术方案,但就是定不下来谁做,最后为保险,还是请了裘法祖来做,吴孟超做了他的助手。手术很成功。自此后,吴孟超成了裘老的得意门生,他的外科手术技巧也大大提高。

1956年一个和煦的春日里,已成为主治医生的吴孟超对自己医学发展的专业选择举棋不定,他便向裘法祖咨询。裘法祖情真意切地对他说:“肝脏外科在我国是个空白,如果你有志气的话,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吴孟超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正是裘老的这句话,指引他走上了肝脏外科之路,改变了他的一生。
由吴孟超领导的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吴孟超的医术也已名扬天下,但他对裘法祖老师的敬重一如既往。他常说:“不管走到哪一天,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忘记老师对自己的培养和帮助。裘老永远是我的恩师。”

裘法祖甘当人梯,力排众议举贤荐能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的外科手术还很薄弱,当时有关外科手术的书籍也没有。吴孟超好不容易找到了一本美国人著的英文版的《外科入门》,便把它翻译出来了。当时的吴孟超还没什么名气,他便找到了德高望重的裘法祖,裘老当即联系了一家出版社为他出了这本书。书出版后,吴孟超送了一本给裘老。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在吴孟超80岁生日时,裘老将这本保存得很好的书回赠给了他。吴孟超心里多么感激善解人意的恩师啊,裘老好像知道这本有着纪念意义的“处女作”的书他家里早已荡然无存。吴孟超和裘老的感情和友谊日渐深厚。直到今天,吴孟超常对人说自己的手术章法、套路、动作都是扎扎实实地向裘老学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裘式风格吧。

还有一件令吴孟超终生难忘的事。1963年6月,在武汉召开首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其实只是亚洲国家参加)预备会,这时的吴孟超已做肝脏外科好几年了,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写了6篇学术论文,但没有人理他,连代表的资格也没有。于是有人建议他把论文交给裘老。裘老收读了吴孟超的论文后大加赞赏,当即力荐他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预备会议。继而在裘老的大力引荐帮助下,吴孟超于当年9月份作为正式代表赴北京参加了国际外科学术会议,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当时掌声雷动,反响强烈。在会上,裘老还给他介绍了好多著名的外科学家。时年41岁的吴孟超的羽翼开始丰满了起来。

医德为本,“把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去”

吴孟超说:“裘老的高尚医德,圣洁的人品最值得我学习。”裘老曾对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二战期间裘老在德国一家医院工作时,曾为一位中年妇女患者做阑尾切除手术,术后第五天这位病人突然死去,尽管不是手术问题所致,可裘老的导师布龙纳却严肃地对他说:“她(死者)是一位四个孩子的母亲。”这句话深深地铭刻在裘老的记忆中,影响了裘老60多年的外科作风和态度,他始终如一地把患者当做亲人般对待,无论职位高低,贵贱尊卑都一视同仁。这也影响着吴孟超的医德和作风。他牢牢记住裘老常说的一句话:“要把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去。”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吴孟超目睹了这样一件事:裘老的一个小学同学得了胃癌到上海长海医院做手术,已是高龄的裘老做手术并亲自陪同,晚上还在他的病床边陪睡,直到他出院。
吴孟超经常说:“我们医生能取得医学成就,就是从病人身上学来的啊。所以要不断地为病人服务,接近病人,了解他的整个病程,从中能学到很多东西。”每到冬天,吴孟超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查房时,他总是先把手放在口袋里捂热了然后再去接触病人。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他都顺手为他们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并弯腰顺好鞋子。吴孟超说:“这对医生而言仅是举手之劳,却给病人很大的温暖。”吴孟超对时下行业不正之风,如收受病人红包和药品回扣现象深恶痛绝,他认为,病人生病已经很不幸了,为了治病,他们可能债台高筑,“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在手术时,吴孟超用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手术结扎用的不是器械而是线,为病人节约了一大笔钱。“用器械倒是省事了,咔嚓一下就好了,但要花1000多元,我用线缝合,不要钱。”吴孟超很自豪地说。

吴孟超还对笔者说到裘老的四句话:“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对他的影响也很大。裘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吴孟超见老师居住的房子太小,只有几十平方米,便对学院讲要为他盖一栋小楼。楼盖好后,裘老却高低不肯搬进去,学院为他补分了一套房子,他也退掉了,坚决不要,说是给最需要的人去住。就这样,斗室一直住到现在,他的子女回家探亲时只能打地铺。

裘老将名利看得很淡,高风亮节在医学界有口皆碑。1991年,已成为中科院院士的吴孟超想到自己的老师竟不是院士,便动员裘老申报。1993年,裘老申报了,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吴阶平要出国,临走时对吴孟超讲:“介绍裘老要恰到好处。”吴孟超便以朴实的事例,介绍这位德高望重的外科全才。在推荐会上,吴孟超首先讲了裘老的“以德为先”的故事,然后讲了他的医学外科成就。下面听众掌声雷动,全票通过。

吴孟超和裘法祖对金钱的看法和对子女要求也是惊人的一致。裘老一日三餐都吃素菜,一件衬衣领口破了,补好后又翻过来再穿几年。但他常资助一位素不相识的乡下女孩(在他家做保姆),从高中读到研究生,吃住都在他家里。不久前,他捐了140万元给医学基金会。一分钱也没给子女。

吴孟超满怀敬意地说:“我以裘老为楷模。500万元奖金我自己一分钱不用,一部分用于科研,一部分用于培养人才,剩下的放在基金会。”早在1997年3月,吴孟超就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悉数捐出,建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会,奖励了一大批有突出贡献的外科人才。

夜色深沉,看着谈兴正浓的吴孟超院士,笔者不忍心继续打扰,便起身告辞。临别时,握着吴老的手才发现他的手极为瘦小,但温润有力,洁净、白皙,没有一点老年斑。他和他的老师,几十年来都是凭着各自一双灵巧的手,闯进了一道道外科禁区,创造了一个个医学奇迹。

编辑: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