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泛生子」连接神经肿瘤精准医学的科研与临床

2017-04-19 18:03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泛生子」,语出达尔文的著作《泛生论》。这是人类对遗传物质最早的定义。而今,在精准医学呼啸而来的大背景下,「泛生子」—即基因又赋予了人们攻克疾病的别样动力。

2017 年 4 月 8 日,泛生子聚「精」汇「神」——南区神经系统肿瘤精准医疗专家论坛在深圳希尔顿南海酒店隆重举行,来自两广、云贵及福建等地的近百位神经肿瘤专科医生齐聚于此,就如何利用精准医学的方法和手段推动神经肿瘤的临床诊疗展开了丰富而有成效的讨论。借此机会,丁香园有幸对话到大会共同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科主任陈忠平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第一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兼神经外科主任康德智教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副院长兼神经外科主任李维平教授。

神经肿瘤诊疗对「精准」有着先天要求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约占恶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 80%,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的「三高一低」特点。陈忠平教授告诉丁香园,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胶质瘤特别是恶性胶质瘤的预后还很不乐观。虽然目前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使得胶质瘤的疗效有了明显提高,比如低级别的星型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可达到 6-10 年,但间变性胶质瘤(WHO III 级)和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只有 30~36 个月和 12~15 个月。

111.png
陈忠平教授

因此,神经系统肿瘤亟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更大的治疗效益,为广大患者带去生的希望。2015 年初,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了「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计划,并于当月正式启动,由此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迅速跟进,中国更是将精准医学列入「十三五」科技发展重大专项。能否利用精准医学的手段来实现神经肿瘤治疗的突破?很多中国的医疗从业者纷纷展开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提到精准医学在神经肿瘤领域的应用,陈忠平教授介绍说,由于脑功能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要求开展神经外科手术时必须定位准确,操作精细。早在 1917 年,现代神经外科的奠基人 Harvey Cushing 教授就提出,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必须精细准确,手法细腻,要尽力保护脑组织等概念。

在采访中,李维平教授也表示,作为神外医生,首先关注的是手术上的精准,比如神经影像学上面的 PWI、DTI 等技术的应用,术前认知,语言、脑功能等的评估,术中全程清醒麻醉和唤醒麻醉技术,术中荧光染色技术和术中磁共振、超声技术等。这些技术能保证我们达到最大范围内的安全切除肿瘤,并让病人尽可能避免术后并发症。

112.png
李维平教授

手术的精准,为患者带来了更高的生存获益,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目前的「精准医疗」已经进入到了另一个崭新阶段,即在医学实践中充分考虑患者的基因情况、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每个患者独特的疾病特征采取精确对应的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控措施。

在采访中,康德智教授认为,精准医学理念的提出是医学向前进的一大步,在神经肿瘤领域的应用具有光明的前景。他表示,医生的关注点多是组织和结构,现在则更多地关注分子。根据传统病理手段得到的诊断结论,在分子病理的条件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后续治疗亦应有所区别。以胶质瘤为例,单纯以组织形态来界定肿瘤已经不够精确了。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基于分子诊断和病理指导下的胶质瘤精准治疗,都有很大的需求。同时,这对于该领域的创业创新公司,也是很大的市场机会。

113.png
康德智教授

胶质瘤的精准治疗初露曙光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推出「精准医学」计划之时,认为其有可能赋予人类一个实现全新医学突破的伟大机会,而肿瘤恰恰非常适合使用精准医学的手段来改善其治疗面貌。康德智教授表示,从本质上讲,肿瘤就是一种基因病,因此想要根治,就需要用基因的办法来解决。

近年来,泛生子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积极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神经系统肿瘤,尤其是在脑胶质瘤领域,泛生子首席科学家阎海教授及其团队发现了多个关键驱动基因,包括已被引用 2600 多次的 IDH1/2 基因;多种癌症发生相关的驱动基因 TERT 启动子突变等等。这些癌症驱动基因的发现,为肿瘤的精确分型、预后判断、治疗方案确定提供了关键指导。对此,陈忠平教授介绍说,IDH 基因突变在胶质瘤中发生频率很高,具有胶质瘤特异性。IDH 基因突变可激活细胞缺氧诱导因子 1α信号通路,可能是脑胶质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同时,陈教授指出,一个肿瘤,特别是高度恶性的肿瘤,它的基因组的改变是千变万化的,促成癌细胞增殖的信号通路多是网状的。因此单基因检测固然有其意义,但多基因检测能给患者带来更多益处。

以胶质母细胞瘤为例,这种脑肿瘤的基因突变情况最多,而且大多数患者同时有多个基因的突变。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染色体臂 10q 缺失,位于 17 号染色体的抑癌基因 P53 的突变,位于 7 号染色体编码表皮生长因子 (EGF) 的癌基因 EGFR 的过表达,位于 19 号染色体的细胞周期抑制基因 p16,位于 10 号染色体的 PTEN 等。如果胶质瘤患者在治疗时,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多基因检测,并利用设法阻断多个靶点多条通路,那么患者有可能收到更大的临床获益。

目前,在一些胶质瘤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精准医疗在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 (CGCG) 和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 (CGGA) 已于 2014 年推出《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2016 年,WHO 发布的新版《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指南,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的分型方法,首次推出了整合组织分型和分子分型的 CNS 肿瘤分类方法,并将分子分型作为肿瘤分型的核心依据。其中,结合基因诊断定义,对髓母细胞瘤的分类进行了重大结构调整。

李维平教授告诉丁香园,髓母细胞瘤常见于儿童,是一种异质性很高的肿瘤。临床上发现,仅仅通过细胞的类型、结构和形态来进行传统的病理分类,并不能有效地指导治疗。但基于分子标记物的分类方法可以将髓母细胞瘤分为 WNT 型、SHH 型、3 型和 4 型,这种分类方法能够非常好帮助医生开展治疗,因此在新版指南中追加了髓母细胞瘤分子分型的章节。在分子病理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如果一份病例报告没有分子病理的内容,可以说这份报告是不完整不准确的。

推动第三方检测机构助力精准医疗进入临床

如今,分子诊断项目在国内正逐渐为临床医生所认同。这一趋势也给很多有志于在该领域创新创业的企业带来很多机会。泛生子一直致力于提供可靠的神经系统肿瘤分子诊断解决方案,在今年 4 月初,泛生子,正式推出了国内首款脑肿瘤多基因检测专用 panel——68 基因检测产品,通过精确判断每名脑肿瘤患者独有的基因突变信息,为临床分子分型、预后判断、精准用药以及疗效和复发监控等提供最佳参考,为科研探索提供关键信息。

如何令这样的产品更好地服务社会,康德智教授表示,医院检验科固然是检验服务的主体,但同样需要第三方检验机构作为有益和必要的补充。由于医保政策的限制以及检验项目众多造成的成本压力,这使得一些中小医疗机构难以向患者提供满意的检验服务,而具备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不仅可以填补这一空白,而且还能有力助推精准医疗尽早进入临床。

事实上,近年来,相关部委多次出台利好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的政策。2015 年 9 月 11 日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 2016 年 10 月发布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学检验实验室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均对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

当下,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普及及临床转化的不断深入,精准医疗的概念已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学科,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体会到了「精准」之于医学的意义所在。在神经肿瘤领域,这一概念的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相较于患者的需求,精准医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既需要广大医生的多学科协作,同时也需要以泛生子为代表的创新公司来连接精准医学的科技与临床。

编辑: 韦成凤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