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机器人外科系统自问世以来,已逐渐风靡全球。就泌尿外科而言,很多专家都已将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默认为前列腺癌手术的金标准。迄今首个比较机器人和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其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 2016 年 7 月 The Lancet 上,引起了读者的高度关注。
该研究由澳大利亚皇家布里斯班和女子医院的 Robert 教授等完成。对于 2010 年 8 月至 2014 年 11 月间,在该医院确诊为前列腺癌且有手术指证的患者,经其知情同意后,即以 1:1 将其随机分配至机器人手术组或开放手术组,两位主刀医师每人负责完成一组患者的所有手术。
研究拟纳入 326 例患者(每组各 163 例),但实际得以完成手术者有 308 例,其中开放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 151 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 157 例。两组患者的标本切缘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并无差异,但开放手术组术中并发症略高于机器人手术组(分别为 8% 和 2%)。另外,机器人手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均优于开放手术组。
最终有 252 例患者完成术后 12 周随访,其中开放手术组 121 例,机器人手术组 131 例。研究发现,截止术后 12 周,两组患者的排尿功能和性功能相当。机器人组在术后 24 h 及 1 周的疼痛评分优于开放手术组,但在之后的随访中,两组疼痛评分均无差异。
作者总结道,就目前短期效果看,机器人手术组除了术后恢复较开放手术组更快以外,两种手术方式在其余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这项临床试验初衷是为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 2 年的情况,但鉴于短期效果并无差异,研究者们提出,选择一名经验丰富的主刀医师,比选择某种手术方式更重要。
此文在 The Lancet 刊登后,似乎是给方兴未艾的机器人技术泼了一盆冷水。2017 年 2 月,欧洲泌尿外科学会 Fossati 教授等在 European Urology 上发表了一篇对该研究的评论文章,颇有百家争鸣的味道。
文章开篇,先是肯定了 Robert 教授等为此做出的工作。既往关于机器人与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手术的临床研究不胜枚举,却始终缺少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尽管该研究有些姗姗来迟,但仍应是重要的循证医学证据,其地位不言而喻。然而,Fossati 教授等认为,无论是从研究设计,还是从结论的解读上,都有待进一步商榷。
首先,该研究旨在比较机器人与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在肿瘤控制及术后功能恢复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组在控制肿瘤及功能恢复上并没有统计学差异,反而机器人手术组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既然如此,为何不将机器人的优势项目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呢?
其次,原文中提及,两组患者的手术分别由不同医师完成。所以从控制变量上来看,这也存在瑕疵。何况两位医师的手术经验也并不对等,机器人手术组的主刀医师拥有约 200 例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经验,开放手术组的主刀医师则有约 1500 例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经验。鉴于两组的主要观察指标并无差异,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机器人能让外科医师成长得更快?
不可否认的是,较之传统开放手术,机器人操作系统能带给外科医师明显的舒适感。尽管目前雇主机构们并不重视这一点,但对于外科医师来讲,这或许也是他们偏爱机器人手术的原因之一。试想一位外科医师同一天需要完成三台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手术,这三名患者的手术效果是否会与其顺序有关呢?可如果是三台机器人手术,手术效果又是否会有明显差异呢?
最值得探讨的就是对于研究结论的解读。
该文章自发表以来,已被诸多媒体大肆报道。标题党们过分强调机器人与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在肿瘤切除和术后功能恢复上并无二致。但这明显有断章取义之嫌。准确的说,机器人在达到与开放手术同样的效果时,患者创伤更小,其术后康复也更快。另外,机器人手术的学习曲线更短,这无论是对外科医师的成长,还是优化医院资源配置等方面,机器人都占尽上风。
最后,Fossati 教授等总结道,尽管该研究展示出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对于控制肿瘤和功能恢复并不优于开放手术,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要重返传统开刀时代,因为机器人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康复快等明显优势。我们应该正视这项研究带来的启示,即如何更好地发展机器人技术,使医疗资源更高效的利用,给外科医师带来更舒适的操作感,从而让更多患者得以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