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1967 年就有学者发现,在注射干扰素(IFN)后,可出现类似流感的情况,以后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临床上遂将由药物诱发的以寒战、发热、头痛、咳嗽、四肢肌肉酸痛等类似流感样特征为主,伴随或不伴随全身不适、鼻塞、流涕、皮疼等表现的一组症状群称为药源性流感样综合征(DFS)。
此类不良反应易与流感混淆,尚未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时药源性流感样综合征在部分患者中可能是正常的治疗反应表现,提示用药后人体有较好或较正常的免疫应答,对抗病毒治疗犹然,若患者逐渐耐受或反应不强,可于密切观察下暂不予处理,非留体抗炎药虽可较快改善流感症状但可能降低疗效,并非人人皆宜,救治上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
DFS 相关药品
1. 抗菌药物:链霉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两性霉素 B、氟康唑、对氨基水杨酸钠、利福平、乙胺丁醇、异烟肼、呋喃唑酮。
2. 抗寄生虫药:乙胺嗪、枸橼酸乙胺嗪、呋喃嘧酮。
3. 抗病毒药:聚肌胞、干扰素(基因工程干扰素α-2、干扰素α-1b、干扰素 α-2b、干扰素-γ、干扰素β-1a)和白细胞介素-2 等。
4. 化疗及靶向抗肿瘤药:维 A 酸、达卡巴肼、喜树碱、三尖杉碱、天冬酰胺酶、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吉西他滨、达卡巴嗪等,由达卡巴嗪所致的流感样综合征常出现于用药后第 7 天,可持续 1~3 周。
5. 抗癫痫药 :加巴喷丁、拉莫三嗪。
6. 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丙米嗪 、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多塞平等。
7. 抗高血压药:肼屈嗪、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奥美沙坦酯、 坎地沙坦酯、依普罗沙坦、喹那普利、贝那普利。
8. 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卡维地洛。
9. 抗凝溶栓药:肝素、葡激酶、链激酶、尿激酶、蝮蛇抗栓酶、阿替普酶、瑞替普酶。
10. 免疫调节剂:胸腺肽、胸腺喷丁、阿地白介素、依那西普、英利西单抗。
11. 抑酸药:西咪替丁、雷尼替丁。
12. 疫苗:亚洲甲型流感减毒活疫苗、三价流感疫苗、布氏杆菌减毒活疫苗、钩体病疫苗、伤寒菌苗、狂犬疫苗、麻疹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及霍乱菌苗、乙肝疫苗、流脑菌苗、乙脑疫苗、百白破三联菌苗、小儿麻痹糖丸等偶有致病报道。
13. 其他:抗贫血药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白三烯受体阻滞剂孟鲁司特,非磺脲类降糖药那格列奈、藻酸双酯钠,全身麻醉药芬太尼,血浆代用品低分子右旋糖酐也可引起流感样综合征。
DFS 的救治措施
1. 一旦发生流感样综合征的症状,按症状的轻重程度权衡是否及时停药。
2. 对过敏体质者应谨慎用药,在青霉素注射后宜注意观察变化;利福平宜一日 1 次连续治疗;干扰素可从小剂量起始,以使患者逐渐耐受。
3. 对症治疗。对发热者可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对咳嗽剧烈者可应用镇咳药;对鼻腔黏膜血管充血、鼻塞严重者可应用鼻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或萘甲唑啉滴鼻剂、羟甲唑啉滴鼻剂、赛洛唑啉滴鼻剂等滴鼻;对流泪、流涕、咽痛、声音嘶哑等症状,可选服含有盐酸伪麻黄碱或氯苯那敏的制剂,如美扑伪麻、酚麻美敏胶囊、双扑伪麻、氨酚伪麻、伪麻那敏、氨酚曲麻等制剂。
4. 首次应用靶向抗肿瘤药静脉滴注前,患者须接受抗过敏药治疗。
5. 规避用药。聚肌胞治疗乙肝可改用干扰素、复合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乙肝治疗性疫苗等。某些药品临床无法替代,虽不良反应重而又须应用者如两性霉素 B 可对症治疗,如联合应用地塞米松、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通过药理协同作用减少前者用量,亦是减轻不良反应的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