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肺小结节的及早诊断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关键

2016-08-30 11:05 来源:丁香园 作者:
字体大小
- | +

T1 期肺癌,5 年生存率达 92% 以上,T4 期肺癌,5 年生存率只有 4.2% ,如果在 T1 期明确肺癌诊断,及早治疗,将大大降低肺癌的死亡率。早期肺癌往往以肺部小结节的形式呈现,因此对肺小结节进行规范化活检,是肺癌早诊早治的关键,也是目前国内外关注热点。

1.jpg

我国是肺癌大国,肺癌的发病率虽然不是第一位,但肺癌的死亡率却高居榜首。由于肺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75% 的患者在初诊时已是中晚期 ,不仅失去了手术的最佳时机,而且面临着高死亡率的威胁。

为了推广《肺癌小样本取材相关问题的中国专家共识》,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肺癌早期诊治协作组和中日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共同主办,阿斯利康(中国)和奥林巴斯赞助的肺小结节规范化活检研修班项目启动,期望通过提高对肺部小标本取样活检的意识和对肺部小标本取样的操作技能,来推动我国肺癌早诊断早治疗的发展。

早期肺癌有迹可循,肺小结节活检是关键

专家观点:

中日医院院长
王辰院士:

2.jpg

肺癌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肺癌的死亡率在的农村是十万分之三十八,城市是十万分之四十九,肺癌不是发病率最高的,但却是是死亡率最高的。要想防住肺癌,最关键的有两条:一是预防,主要是控烟、防大气污染等等,第二就是早诊早治,T4 期肺癌的 5 年生存率只有 4.2%,而如果在 T1 期被诊治,5 年生存率有 92% 以上,因此肺癌早诊早治的关键是肺部小结节鉴别诊断和科学规范的及时处理。

对于较大的肺部阴影,取材较容易,性质也容易判断。但是对于早期小的肺结节阴影,90% 以上都不是恶性的,如果盲目切除,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损伤,还有可能产生术后并发症,并影响肺功能,而且增加医疗负担,但是如果置之不理,由于存在恶性的风险,患者又会忧心忡忡,导致精神压力过大。因此对肺小结节,采取精妙的、符合患者情况的、即获益最大又风险最小的检测方式尤为重要。

肺小结节规范化活检研修班即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展开的,研修班将普及新型介入技术、放射影像技术、分子诊断技术,并推广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标准,促进我国对肺小结节检测的研究工作。

目前全世界对于肺小结节的研究很多,但是尚缺乏精细的、巧妙的设计。中国拥有大量的病人,不应当再跟在洋人的后面爬行,应该拿出我们自己通过精妙的设计而得出的具有科学性的结论。

多学科协作,才能提升肺小结节活检水平

专家观点: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白冲教授:

3.jpg

肺小结节活检对于肺癌的早诊早治以及中晚期肺癌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获得足量、优质的样本,以得出准确的组织学和分子学诊断涉及到呼吸科、放射科、影像科、介入科、病理科、肿瘤科、外科、检验科等多个科室的密切合作,此次参与肺小结节规范化活检研修班的医生对于跨科室的交流非常积极踊跃,都感觉获益匪浅。

肺小结节活检取材包括气管镜下取材和经皮穿刺取材两种方式。以往大家都是按照习以为常的经验去做,举个例子:对于结节位置比较靠近中央的,现在推荐气管镜取材活检,但有些医生选择了经皮穿刺,一方面由于他比较擅长经皮穿刺,另一方面,他对支气管镜的技术还不太了解,主要是他没有考虑到或者没有真正掌握到哪个方法对病人是最合适的,只是拿自己最擅长的去做。

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因此,我们组织多学科专家在今年 5 月份发表了《肺癌小样本取材相关问题的中国专家共识》,这部共识应该是目前全球首个发表的参与专家最多的关于肺小结节活检方面的专家共识,充分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专家诊治经验,根据取材方法不同,针对经支气管镜取样技术,包括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经支气管腔内活检技术、常规及支气管腔内超声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以及经皮肺穿刺活检等几项关键技术,采用问答形式,对临床实际操作中常见的关键性的问题进行分类解答。

此次研修班针对目前肺小结节活检的难点:怎么取材?取多少?如何存留,送检,对检验结果处理等方面,以《肺癌小样本取材相关问题的中国专家共识》为主题进行了深度解读,加强了医生对肺小结节活检的重视,建立了多学科团队合作意识,使医生开展工作时有据可依。今年,在完成了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的培训后,将进一步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呼吸疾病临床公益基金合作,将研修班办到基层。

肺癌:精准诊断指导精准治疗

专家观点:

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
周彩存教授:

5.jpg

对晚期肺癌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微创方法确立诊断并进行准确病理组织学分型、分子分型,以指导下一步治疗。近 80% 的中晚期肺癌患者是通过小样本活检组织来确诊的。目前,肺癌治疗已进入精准治疗时代,方案及药物的选择是根据其组织学亚型和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共同制定的。

进行肺小结节小标本活检,并不是新概念,但以往是了解结节是不是癌,是鳞癌还是腺癌,发展到现在,我们还要了解患者的分子特征,了解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和指导。

肺癌的靶向治疗近年来进展很快,从第一代 EGFR 靶向治疗易瑞沙问世到现在第三代应对耐药及 T790M 基因突变的 AZD9291 出现,治疗的选择越来越多。

然而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当出现耐药情况时,此时需要给患者做二次或多次活检,来判断耐药基因,为后续药物治疗指明方向,所以小标本活检及分子检测应贯穿于治疗的整个过程,治疗前需要做分子检测,靶向治疗耐药时,还需要做分子检测,以寻找耐药机制,采用相应的治疗策略。

近年来液态活检发展很快,液态活检的优势是代表性强,可以反映肿瘤的异质性,但液态活检的灵敏度与肿瘤负荷相关,因此组织活检目前仍然是肺癌病理诊断和分子分型的「金标准」,液体活检与组织活检各有优势,互为补充,探索更准确、更微创的肺癌小样本取材方法是当今的研究与发展方向;国外常规推荐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先进行液态活检,如果阴性再进行组织活检。

编辑: 叶欣欣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