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医疗支出居所有癌症之首。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及环境的日益恶化,膀胱癌发病率不断增加。膀胱癌在非治疗情况下自然生存仅 16~20 个月。因此,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膀胱癌的精确诊疗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翀博士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黄翼然主任和陈海戈副主任带领的膀胱肿瘤诊治中心、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牛海涛主任领导的多科室多部门协作的泌尿综合诊疗中心、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王剑松主任和颜汝平副主任率领的疾病诊疗和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北京泰普舜康医学检验所强强联手,重磅推出「中国膀胱癌精准医疗计划」,为膀胱癌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术前风险评估、预后复发判断、靶向治疗监测等方面提供全套解决方案,为膀胱癌患者带来最佳福音。
在这项膀胱癌的全套解决方案中,以 BCMab1 抗体为核心的诊断系统和靶向药物是我国首次将自己的原创成果应用于膀胱癌的临床精准医疗领域!该系列研究成果已发表在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Cancer Research, European Urology 等国际权威杂志上(PMID: 25002124, 26676748, 24215939),获得国际同行高度认可,评价为「膀胱癌领域 40 年之革命性突破」!
同时获得了三项中国专利(专利号:201010251384.6、201210539705.1、201210555378.9)和一项美国专利(专利号:9,073,995)。
无创精准识别膀胱癌细胞,早期癌变无地遁形
膀胱癌患者中,90% 以上的膀胱癌为移行细胞癌,40%~80% 的患者治疗后会发生一次或多次复发,10%~15% 的患者会发展成更高级别的肿瘤或发生转移,在非治疗情况下自然生存非常短。如果早期得到精准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则膀胱癌治疗的有效率会提高很多,缓解时间将会更长,治疗后复发率也会降低。有文献表明:早期的膀胱癌患者预后良好,术后 5 年生存率可达 94%[1]。
目前,膀胱癌的诊断主要依赖膀胱镜检查和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膀胱镜检查是有创操作,患者痛苦大,医疗费用高,可发生尿道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对于肉眼见不到的微小肿瘤、原位癌、炎性癌容易造成漏诊,约有 10% 的病灶被漏诊,诊断原位癌的敏感度更低 [2]。
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虽为无创检查,但易受到结石、炎症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假阳性结果;且其检测时间长,结果回报慢,受检查员的主观影响大,其诊断膀胱癌敏感度仅为 35%,据推测,尿液脱落细胞学检查会漏诊约 60% 的高级别膀胱癌 [3-4]。因此,寻找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无创、无痛苦、相对经济、且能长期随访的膀胱癌早期诊断方法非常迫切!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翀博士团队经过 10 余年的潜心研究,成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膀胱癌的肿瘤标志物 AG-α3β1,发明了抗 AG-α3β1 的单克隆抗体 BCMab1,并开发了以 BCMab1 抗体为核心的体外诊断系统,包括尿液免疫诊断试剂盒、尿沉渣免疫诊断试剂盒、分子免疫诊断试剂盒、免疫病理诊断试剂盒、胶体金快速诊断试剂盒等一系列膀胱癌高灵敏度诊断试剂,检测了 3000 余例各类标本,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在 90% 以上,真正实现了膀胱癌快捷简便、无创精准、可靠经济的早期诊断!
术前新辅助化疗风险评估,治疗效率大幅提高
2015 年新版膀胱癌 NCCN 指南提出了膀胱癌的新辅助或辅助化疗方案。新辅助化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降低复发率。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前行新辅助化疗有助于控制局部病变,使肿瘤降期,降低手术难度和消除微转移灶,提高术后远期生存率。
术前确定膀胱癌患者是否适合化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化疗可以产生许多副作用,如对心脏、神经、听觉和肾脏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而每个病人的体质和遗传背景等不一样,对化疗的耐受度和敏感度不同,就会造成对化疗效果的不同。这就需要个体化化疗方案的确定。此外,如果患者对新辅助化疗药物不敏感而延误了手术时机,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因此,术前新辅助化疗药物的风险评估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目前开展了包括蒽环类、5-FU、叶酸类似物、铂类药物等一系列新辅助化疗方案所涉及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风险评估项目,相信可以帮助医生在术前更有针对性的对每个膀胱癌的患者进行个性化风险评估。
生存预后和复发风险评估,术后随访有的放矢
从膀胱癌的自然进程来看,绝大多数肿瘤终将出现复发(即尿路内任何部位出现新的尿路上皮肿瘤)或进展(即任何复发肿瘤 TNM 分期增加)或转移。因此,尽可能早期的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预后监测和复发风险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患者术后随访计划的个体化安排,真正实现患者的个体化医疗管理服务。
目前检测项目包括 TERT 启动子、FGFR3、TP53、HRAS、PIK3CA 等基因突变的检测,AG-α3β1、TP53、CK20、Ki67、CD44、PD-L1 等基因表达的检测,3、7、17 号染色体非整倍体、P16/CDKN2(9p21)缺失、RB 缺失,EGFR 扩增、CCND1 扩增、E2F3 扩增、SOX4 扩增等基因扩增的检测,综合进行患者的术后生存预后和复发风险评估,为患者进行一站式综合医疗服务。
靶向药物的靶标分子检测,免疫治疗精准有效
2015 年美国 FDA 在 5 月 18 日批准了 Tecentriq(atezolizumab)用于治疗尿路上皮癌,这是首个获准治疗膀胱癌的 PD-1/PD-L1 抑制剂类新药。
而令国人骄傲的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翀博士团队也已经成功开发出 BCMab1 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物,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和显著的抑瘤作用。BCMab1 靶向药物进行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既能特异性地杀伤肿瘤细胞,不损伤膀胱粘膜,不被膀胱粘膜吸收,又能避免经静脉使用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具有其它药物不可比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研发并在临床精准医学领域成功转化的项目,该项目将引领中国膀胱癌的精准医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PD-L1 的单抗和 BCMab1 靶向药物的出现对膀胱癌患者的精确治疗提供了有效途径,尤其是对于晚期转移性膀胱癌,相对应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药物,使治疗方案精准有效。
参考文献
1 Goodison, S., Rosser, C. J. & Urquidi, V. Bladder cancer detection and monitoring: assessment of urine- and blood-based marker tests. Molecular diagnosis & therapy 17, 71-84, (2013).
2 Black, P. C., Brown, G. A. & Dinney, C. P. Molecular markers of urothelial cancer and their use in the monitoring of superficial urothelial cancer.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24, 5528-5535, (2006).
3 Tilki, D. et al. Urine markers for detection and surveillance of 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 European urology 60, 484-492, (2011).
4 van Rhijn, B. W., van der Poel, H. G. & van der Kwast, T. H. Urine markers for bladder cancer surveill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European urology 47, 736-748,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