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疾病特异性存活时间(根据腋窝淋巴结与DNA倍体情况)
在2012年12月20日在线出版的《外科肿瘤学年鉴》(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杂志上,发表了葡萄牙里斯本肿瘤研究所Antonio E. Pinto博士的一项研究结果。该研究通过长期随访,对“经典”预后参数、DNA倍体情况、S期细胞比例(SPF)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无病存活时间(DFS)及疾病特异性存活时间(DSS)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与淋巴结状况及技术受体表达情况一样,DNA倍体情况为乳腺浸润 性导管癌患者长期存活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
共计39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参与了该项研究,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50个月 –240个月)。在该研究中组织学分级、肿瘤体积、腋窝淋巴结侵犯、病理学分级以及激素受体状态被认定为既有预后指标。研究人员通过DNA流式细胞术,对 新鲜/冰冻组织样本的倍体与S期细胞比例情况进行前瞻性判定。此外,还通过Cox回归模型,对预后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在随访期间,共有 105例 (26.7 %)患者死亡,140例(35.6 %)患者出现疾病复发。231份(58.8 %)肿瘤样本为非整倍体。研究人员发现,S期细胞比例高及非整倍体与较高级别的肿瘤分化类型、较大体积以及阴性激素受体直接存在关联。而较高的S期细胞比 例与晚期病情存在联系。单变量分析表明,除了S期细胞比例及雌激素受体与患者无病存活时间(DFS)存在关联外,临床病理学及细胞计数特征,包括患者年 龄<40岁以及超四倍体/多倍体肿瘤患者亚群,也均与临床预后存在显著关联。多变量分析表明,淋巴结侵犯、DNA非整倍体以及缺乏孕激素受体(对于疾病特异性存活时间,DSS)均与较短的存活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关系。另外,对于两个患者亚群中淋巴结呈阳性的患者,以及中分化(G2)肿 瘤患者(n = 195),非整倍性DNA为较差预后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