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5岁。因胸闷气短20d,发现纵隔肿物5d人院。患者入院前20d出现胸闷气短,夜间偶有喘憋,入院前5d胸闷症状进行性加重,肺CT扫描示:前纵隔巨大占位性病变,经胸腔穿刺活组织检查示:(纵隔)黏液表皮样癌,为进一步治疗入我院。既往健康。体格检查:T 36.1℃,P 80次/min,R 16次/min,BP 120/80mmHg(1mmHg=0.133kPa),神清,口唇无发绀,未触及浅表肿大淋巴结。胸廓饱满,距锁骨中线1cm第1~5肋间范围叩诊呈实音,相应部位呼吸音消失,余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律齐,心音遥远,心音听诊区向左下方移位,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辅助检查:①胸部数字射线摄影片示前纵隔内见不规则巨大团块影,大部突入右侧肺野,纵隔明显增宽;②肺部CT平扫+增强示前上纵隔可见巨块型致密影,向右侧肺野突出明显,大小约16.67cm×9.89cm,其内密度不均匀,大部分病灶CT值42Hu,其内密度不均,低密度区CT值15Hu,高密度区CT值达150Hu,边缘有切迹,分叶征阳性,部分边缘尚光滑,增强后大部分病变较均匀强化,平均CT值67Hu,低密度区及高密度区未见强化。右肺上叶膨胀不良,纵隔内血管明显受压,移位、变形,界限尚清晰;③活组织检查为(纵隔)黏液表皮样癌。诊断为纵隔巨大黏液表皮样癌。遂行巨大纵隔肿瘤切除术、纵隔重建术、左右无名静脉破裂修补术。麻醉成功后行胸骨正中反“L”形切口。探查病变位于前纵隔,上自胸骨颈静脉切迹,下达近膈肌水平,2/3侵入右胸腔,1/3侵入左胸腔,且向后方侵及心包,左、右无名静脉及上腔静脉起始处,并将其推向后方、下方,肿瘤大小约17cm×16cm×10cm,呈巨型甲状腺形态,肿瘤分别将左、右无名静脉侵袭,分离左、右无名静脉侵袭处时破裂出血。完整切除巨大肿瘤,并缝合修补左、右无名静脉破裂处。将左纵隔胸膜与左侧胸骨内面缝合,闭合左胸腔,使左右胸腔各自形成独立的空间,重建纵隔。放置引流管,关闭右胸并缝合胸骨。术中出血约2500ml,输血2400ml。术后定时开闭双侧引流管,防止复张性肺水肿。术后第3天右侧胸腔闭式引流管可见少量乳白色液体,考虑为乳糜性胸腔积液,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第36天患者康复出院。患者出院后43d复诊,无相关临床症状。
讨论 对巨大纵隔肿瘤的诊断标准尚无统一定论,本研究参照顾泗荣等提出的标准。常规胸部数字射线摄影检查是巨大纵隔肿瘤重要的检查筛选手段,但对确诊有一定的局限性。胸部增强CT能清晰分辨纵隔肿瘤与周围机构的毗邻关系,可做为常规检查,必要时可行CT三维重建检查。
手术切口的选择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故以显露充分、创伤小、便于操作及应急为原则,具体应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和部位,肿瘤突入两侧胸腔者,选择胸骨正中切口,再根据肿瘤主体的位置向左或右横断胸骨。本例采用反“L”形切口(向右横断胸骨,因肿瘤主体位于右侧胸腔),肿瘤暴露良好。巨大肿瘤切除后,前纵隔形成了真空状态。缝合纵隔胸膜,进行纵隔重建,闭合一侧胸腔后,使左右形成两个独立的胸腔,不仅符合生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了上述2种情况的发生。我们认为纵隔重建术在预防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尚需更多的临床资料病例加以证实。术中严格止血是预防术后二次开胸止血的关键,本例未出现出血相关并发症。因肿瘤长期压迫与粘连浸润,术中极有可能损伤膈神经、胸导管等,术中本已痉挛闭合的毛细淋巴管,术后在胸腔内恢复负压的情况下,可能再次开放,可造成术后“乳糜胸”。本例术后出现的乳糜性胸腔积液可能与此有关。此外,还应注意出现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复张性肺水肿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