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疣
疣是皮肤表皮层,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增生和角化病变,俗称“瘊”。由于发生的部位和人体反应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按外观特点,分为扁平疣、寻常疣、跖疣以及传染性软疣和尖锐湿疣。
1.1 扁平疣 亦称扁平瘊,也称青年扁平疣,主要侵犯青少年。发生原因: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
1.1.1 临床表现 病人以青少年多见,好发于面部、手背或前臂。骤然起病,无特殊症状,偶有微痒。皮肤上有似大头针帽或黄豆大小扁平丘疹。病程较长,可达1~2年或更长。
1.1.2 局部检查 皮肤上见有一个或多个实质扁平丘疹,呈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似大头针帽或黄豆大小,皮色为棕色,深浅不一,有时还略带光泽。因抓挠或不慎弄破患部皮肤,可在破伤皮肤处出现成串的新皮疹。这种现象称为同形反应现象,这是扁平疣的一个特征。因此不要乱抓皮疹,否则老的皮疹未脱,反而引出新的皮疹。
1.1.3 诊断特点 ①皮肤上出现针帽大小扁平丘疹,圆形或多角形,皮色棕色,略带光泽。②皮疹抓挠破损处,可见有成串的新皮疹(同形反应)。③ 多见于25岁以前青年、儿童的面部或手背部。④本疣也称“扁瘊子”。多数病人多无任何不适,偶有痒感。⑤病程长短不一,有的人可持续2~3年,甚至5~6年,但最终都能消退,能不治自愈。
1.1.4 治疗 扁平疣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方法。一般采用抗病毒治疗,如:①肌内注射板蓝根注射液,每日1次,每次2~4rnl,连续20~30天。② 口服吗啉胍(病毒灵),每日3次,每次0.1~0.3g。③ 外用药有氟胞嘧啶软膏或酞丁安软膏外涂2~3次/天。如皮疹数目少,也可用液氮冷冻治疗,无需手术切除。④ 由于扁平疣具有一定的接触传染性,故患者不要乱用别人的毛巾、脸盆,以免传染给别人。⑤最终都能自行消退。
1.2 寻常疣 俗称瘊子、刺瘊,病程缓慢,多数在2年内能自行消退。发生原因:由人类乳头状病毒感染引起,通常在发病前有外伤史或蚊虫叮咬史。
1.2.1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手指、手背、足趾、足背上。皮肤上有针头大的扁平角质样隆起,可渐渐增大似黄豆、蚕豆大,表面粗糙不平,呈花蕊状,质硬。随着病程,体积增大,数目增多。
通常病人无不适,不痛、不痒。若强行剥去、会出血,但很快又复发。
1.2.2 局部检查 皮肤上的疣,初起似针头样大,以后逐渐增大似黄豆、蚕豆大,并成半球状肿块,肿块可单发或多发,色灰白至污褐色。表面粗糙不平,似多个小刺密集在一起,呈花蕊状或菜花样凸起,像倒立的小钉,俗称“刺瘊”。整个疣体质硬,随着病程的延长,体积随之增大,数目也逐渐增多。
1.2.3 诊断特点 ① 外观像一簇倒立的小钉,凸出在皮肤上,形似菜花,表面粗糙不平,大小可从针头大到蚕豆大。② 强行剥去“刺瘊”肿块,可出血,并且局部很快复发,并可自身接种。③本疣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好发于手背、足背,手指脚趾等部位。④半数以上的病人,可在2年内自然消退。
1.2.4 治疗 ①有条件单位可采用液氮冷冻或激光、电烧。②手术切除或挖出。皮肤松的部位行切除缝合,紧的部位行挖除。方法是局麻后,在离疣外缘1mm处,将疣连同全层皮肤切除,然后缝合。如作挖除:在疣外缘lmm处,用三角尖头刀,切开皮肤,达疣基底将其挖出。局部用压迫止血,待其自然自愈。
1.3 跖疣 发生原因:外伤、摩擦、受压,可能是发病的因素。足部多汗与跖疣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因受压原因,疣往往向皮内部深层发展,形成一坚硬、下陷斑块。表面粗糙不平,周围呈黄褐色,走路时硬块疼痛。
1.3.1 临床表现 病人感足跟、跖骨头或足趾间受压处有一触痛性硬块。初起为大头针帽大小的丘疹,渐变大为一褐黄色扁平(胼胝样)块,黄豆大小,多为圆形。自觉有明显触压痛。尤其行走时更明显。儿童比成人多见,病程缓慢,能自行消失。
1.3.2 局部检查 于足底,足跟、足趾间受压处,见有一胼胝样、黄褐色硬块,大小从针帽到黄豆、蚕豆,圆形,表面角化,粗糙不平,中央微凹,边缘绕以稍高的角质环,触之疼痛。
用小刀刮去表面角质层,可见角质层与疣的环状交界线,中央可见点状出血,与寻常疣相似。
1.3.3 诊断特点 ① 多见于儿童,成人少见。②好发于足跟、足跖骨头、足趾间受压处。③肿块呈高低不平,圆形块,中央微凹,触痛,尤其行走时痛更明显。④数月或年余,能自行消失。
1.3.4 鉴别诊断 常被误诊为胼底(脚垫)、鸡眼。胼底表面光滑,鸡眼中心有一透明的圆心,不难鉴别。
1.3.5 治疗 局麻下行挖出疗法。局部不留瘢痕,优于切除缝合。
1.4 传染性软疣 发生原因:是由痘病毒感染引起,有一定的接触传染性。
病毒进入皮肤后2~7周时,皮肤表面渐渐出现一个或多个圆形小丘疹,大小似米粒或绿豆,颜色同周围正常皮肤或呈珍珠色。
1.4.1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身体皮肤上,尤其是背上,见有米粒大半球形丘疹,可渐增至黄豆大。中央微凹如脐,初时质地较硬,后逐渐变软。数目多少不定,呈散在分布,色似珠光色,自感微痒。顶端挑破后可挤出乳酪样白色物。
1.4,2 局部检查 见皮肤上有一个或多个圆形小丘疹。大小似米粒或绿豆大,颜色同周围正常皮肤或呈珍珠色,表面像涂有一层蜡而有光泽。
皮疹的中心略下陷呈一小坑。有时在小坑中央有一小白点,用小镊子将其挤压后,可见白色奶酪样物从中挤出。
皮疹多见于胸、背、腰、腹部,偶见于面部、颈部和四肢,呈散在分布,有时也可见有1~2个区域内呈群集分布。
1.4 3 诊断特点 ①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多见于胸、背部。②皮疹大小如米粒或绿豆,色呈珠光蜡样光泽。中央有一脐样凹陷。③挑破顶端,可挤出白色奶酪样物。④ 除少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外,大多病人无任何感觉。⑤ 因痒而抓挠,或自己挤压后可发生感染,出现皮疹周围红、肿,以及中心处出现脓疱。有时因洗澡时的水、肥皂、毛巾的刺激,可引起湿疹样的改变,即在皮疹周围出现红斑、血疹、抓痕和血痂。
1.4.4 治疗 传染性软疣不能自行消退,并有自体接触传染或传染给别人,一旦发现,应及时治疗。
(1)采用挤压或刮除法。方法很简单,即在皮疹上常规碘酊、酒精消毒。无需麻醉。用无菌小镊子夹住疣的基底部,然后用力向上一提,把整个疣体取下。
(2)也可用一刮勺将疣体从其底部刮下,然后涂以2.5%碘酊,外面也不需盖敷料,但应换上干净内衣。
治疗后若发现疣未清除干净或又长出新的疣,可再用同样方法治疗,直至治愈,一般需治2~3次才能完全治愈。如果疣已有感染,应先控制感染,待炎症消退后再行挤压治疗。
1.5 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又名生殖器疣、性病疣,’为一种性传播病,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所致。潜伏期2~8个月,好发于外生殖器、肛门周围皮肤黏膜交界处,男性多见于阴茎、龟头、冠状沟、包皮系带、阴囊、尿道口和肛门周围;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会阴、前庭、阴阜、阴道口、阴道壁、官颈、尿道口和肛门。
发生原因:由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引起。主要经性传染,发生在外阴、生殖器和肛门的黏膜和皮肤。与局部潮湿、不洁有关。
1.5.1 临床表现 病人诉述外生殖器和肛门部瘙痒。上面有粟米样、大头针帽状大小,无蒂圆形丘疹,色淡红,丘疹为一个或多个,散在分布。有的融合在一起呈菜花样。因痒搔破后流液、感染,有臭味。
1.5.2 局部检查 可见生殖器或肛门部有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乳头状,菜花状或鸡冠状潮湿肉质增生疣状物。色呈灰白、淡红或暗红色不等。表面高低不平,初起时为针头大小的丘疹,无不适症状。以后丘疹迅速增大,呈一半球形或略扁平的实质丘疹,有蜡样光泽,境界明显,并有痒感。表面易糜烂,常伴继发感染,有恶臭。
1.5.3 诊断特点 ①男性多发于龟头、冠状沟,包皮内外侧、系带尿道口,以及阴茎、阴囊;女性好于大小阴唇、阴道口、尿道口、阴道壁、肛门。②皮疹开始为粟米样、大头针帽样的无蒂丘疹,圆形,颜色淡红或正常皮色。表面光滑。③皮疹可以一个或多个,多者可达数十个或上百个,散在分布,不融合。④ 生长于男性龟头、冠状沟,女性阴道等潮湿处,生长较快,很快长大成黄豆、蚕豆、菜花样皮疹,并多呈蒂状或鸡冠状。表面粗糙,大片皮疹间可有裂隙,流出臭味分泌液。⑤位于干燥部位如阴茎、阴囊、大阴唇外侧的皮疹,生长较慢,多为半球形丘疹,无蒂。⑥尖锐湿疣多由性接触传染,故又称肛门生殖器疣或性病疣。其发病与分泌物的刺激和局部不洁有密切关系。
1.5.4 治疗 主要是局部治疗。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治疗白带病,避免不洁接触。其他有:
(1)外用药10% ~15%足叶草脂(鬼臼树脂)酊、疣必治。将药液涂在疣表面,注意勿接触正常皮肤。用药后1~4小时,用清水将其冲洗干净,擦干局部,使局部保持干燥,每周用药1~2次,一般用数次后疣即消失。
(2)病变广泛者应分批治疗,以免引起药物中毒。另外,还有氨基转移酶毒素(疣敌)、疣脱欣、疣克等药,效果与足叶草脂差不多,但毒性小一些。尿道口的尖锐湿疣,不要用上述药液,可用激光或电灼。
(3)手术治疗较大的尖锐湿疣可用外科手术切除。在局部麻醉下,距疣缘1mm将疣切除缝合。如有条件,对散在的、孤立的也可用激光、电灼切除,以及液氮冷冻治疗。
1.5.5 预后 尖锐湿疣的预后一般的都良好,但各种治疗都有复发的可能,因此需多次治疗。
1.6 鸡眼是皮肤局部挤压及摩擦引起的角质增生,好发于跖部及趾侧,多见于穿窄小鞋、长期走路、足畸形的人。
发生原因:主要是局部受压,如穿窄小鞋、长期走路和站立等。
1.6.1 临床表现 在脚底、足趾以及受压的骨突等处,有一扁平、圆形角质突起。界限清楚,质硬,有触痛。硬块大小一般在1cm 以内,数目不定,通常只有1~2个。行走或受压时疼痛。
1.6.2 局部检查 由于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硬鸡眼、软鸡眼两种。
硬鸡眼非常坚硬,见于第一、三跖骨跖面,足锤状趾近侧趾间关节背面。软鸡眼多见于足趾侧面,与邻趾相挤压的部位,由于被趾间潮湿、脚汗所浸变软。软鸡眼易与跖疣混淆。
局部见有一大小如黄豆(或更大),表面光滑,与皮面平行或稍隆起,呈淡黄或深黄,中央有圆锥状角栓,尖端嵌入真皮。因硬尖在行走时压迫神经末梢,则引起疼痛。
1.6.3 诊断特点 ①鸡眼,见于足趾或脚底受摩擦或受压迫的皮肤上。②局部皮肤有一界限清的扁平角质块,逐渐增厚,并向内推入,形成一个尖端向深处深入的圆锥体。硬尖的顶端触压着神经末梢,可引起局部疼痛。③硬块大小在1cm以内,数目不定,常为1~2个。( 由于鸡眼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软、硬两种。硬鸡眼非常坚实,发生在足的突隆处,或锤状趾的近侧趾间关节背面。软鸡眼,多见于趾的侧面,常位于相邻足趾互相挤压的部位,如第四、五趾的相邻面。由于趾间潮湿和汗水浸泡而变软,并且变为灰白色,有时还可继发感染。
1.6.4 鉴别诊断 根据上述特点,诊断不难,但常有把跖疣误诊为鸡眼的。误诊的原因是对这两种病认识不足。实际上跖疣多见于鸡眼。①跖疣多数发生在足底受压部位,病变可见一簇刺状突起,周围皮肤有角化,用刀片削去表面角质层后,即露出松软的中心,并见有点状出血。②鸡眼则是一个角栓,质硬而无出血。
1.6.5 治疗 鸡眼的治疗,首先应去除产生的原因。①如因鞋过窄、过紧,改穿较宽松一些的鞋,鸡眼可自然消失。( 足、趾有畸形给予矫正。③ 也可贴鸡眼膏将其腐蚀掉。④ 顽固不消的可在局麻下,做一梭形切口将其切除,然后缝合。皮肤过紧部位应做挖出术,然后待其自行愈合。药物腐蚀或手术切除,必须结合去除病因,否则可以再发。
1.7 胼胝 俗称“老茧“,是局部长期摩擦受压引起的,保护性片状角质增生。好发于掌跖易受摩擦的部位。
1.7.1 临床表现 在掌跖皮肤遭受摩擦部见浅黄白色、半透明角质增生斑,中央较厚,边缘部较薄,表面光滑,皮纹清晰。局部感觉迟钝,有轻压痛。多见于劳动者的手足部。
1.7.2 特点 ①局部为黄白色至黄色的半透明角质斑块。② 质厚韧,中央部最厚,越向边缘越薄,因此边界常不十分明显,有轻压痛。③在足跟、第一及第五跖骨头的负重处。④足底,常可见一较薄的胼胝,为正常状态,无需治疗。
1.7.3 治疗对无症状的胼胝无须特殊治疗。对较厚而有疼痛的胼胝,可用温水浸泡,待变软后用小刀轻轻修削,并除去产生原因,都能消除症状,不需手术切除。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