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CT、MRI征象与病理特点对比分析

2012-07-31 17:42 来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作者:颜 丽芬等
字体大小
- | +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 ofpancreas,SPT)是一种少见的具有低度恶性倾向的胰腺外分泌性肿瘤,占胰腺肿瘤的1%~2%。多见于年轻女性,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文献报告5 年存活率达96.9%,故术前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收集了2004 年4 月至2011 年4 月21 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PT 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 和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

1.1 一般资料21 例中男4 例,女17 例。年龄11~69 岁,平均30 岁。15 例行腹部CT 增强检查,1 例行腹部MRI 平扫检查,5 例行腹部MRI 增强检查,21 例均未同时行CT 和MRI 检查。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6 例于体检时偶然发现。影像图像均由2 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师进行观察分析,评估内容包括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肿瘤大小测定以肿瘤最大径为标准)、密度(测量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CT 值)、信号(T1WI、T2WI、T2WI-FS、增强后强化程度及类型)、周围情况(周围血管及淋巴结、腹部实性脏器侵犯情况)。以上所有征象均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2 影像学表现 病灶位于胰头8 例,胰体3 例,胰尾10例。均呈球形或类球形,病灶直径3.5~18.0cm,平均6.3cm,由囊实性成分按不同比例构成,具体表现见表1。

1.2.1 CT 表现 所有病灶CT平扫实性部分呈稍低密度,CT 值33~44HU(平均38HU);囊性部分呈更低密度,CT 值11~26HU(平均18HU)。4 例可见钙化,其中3 例为周边多发结节样或线条样钙化,1 例为实性部分内斑块状钙化。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实性部分动脉期呈轻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组织,部分区域呈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正常胰腺组织;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强化范围逐渐扩大女性病人,28岁。腹部不适、腹痛1 个月余。术后病理证实SPT。CT平扫示胰头钩突囊实性肿块,实性为主,囊性部位主要位于包膜下。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程度高于动脉期,强化范围扩大(典型病例见图1a~d)。三期增强扫描平均CT 值分别为56HU、69HU、77HU。囊性部分未见强化。13 例病灶包膜清晰完整,2 例边界不清。

             

1.2.2 MRI表现 6 例行MRI 检查,1 例以囊性成分为主,可见囊壁及壁结节;2 例囊实性成分相仿,3 例以实性成分为主。实性部分呈长T1长T2 信号,囊性部分呈更长T1 更长T2 信号(典型病例见图2a~f)。1 例可见出血征象,T1WI、T2WI 及T2WI-FS 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实性部分动脉期可见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延迟期实性部分信号接近于正常胰腺组织。

2.结果

2.1 继发改变 除1 例SPT 引起胆道系统轻度扩张外,其余均未见胆管和胰管扩张。1 例可见肝脏转移,CT 表现为边界不清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

2.2 外科和病理结果 21 例SPT 病人中,19 例属低度恶性倾向,镜下见瘤细胞胞浆丰富、红染,大小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无或罕见核分裂。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或围绕纤维血管轴心排列成乳头状,可见出血、囊性变及黏液样变性。3 例包膜不完整,3 例周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但未发现肿瘤细胞。2 例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癌(均无完整包膜,1 例伴肝转移,周围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 例侵及十二指肠壁,并达黏膜层)。镜下见肿瘤部分边界清楚,可见纤细的纤维组织分隔,部分与胰腺组织相互交叉混合生长,瘤细胞中等大小,核圆形、卵圆形,可见核分裂。14 例行免疫组化检查,α 1- 抗胰蛋白酶(AAT)和α 1- 抗胰糜蛋白酶(AACT)阳性6 例,Vimentin 阳性12 例,孕激素受体(PR)阳性7 例,突触素(Syn)阳性7 例,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10 例,b-catenin 阳性3 例.



3.讨论

SPT 是一种少见的胰腺外分泌性肿瘤,占胰腺肿瘤的1%~2%。Fantz 首先报告,并以其命名为Frantz 瘤。之后,本病的命名较多,包括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胰腺乳头状囊实性瘤、胰腺乳头状囊性肿瘤、胰腺乳头状上皮瘤等。直至1996 年,WHO 正式命名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用以描述该肿瘤的两种主要结构:实性结构和假乳头结构,并将其归类于胰腺上皮性肿瘤。SPT 多见于20~30 岁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8.4。临床表现无特殊性,多表现为肿瘤压迫周围组织所引起的轻微腹痛、腹部不适,也有部分病人于体检时偶然发现。

SPT 的发病部位无特殊性,胰腺各部位均可发生,以胰头、胰尾多见,少部分可发生于胰腺外,包括肠系膜、网膜、腹膜后或肝脏等。本组病例以胰头、胰尾多见,分别占38%(8/21)、48%(10/21)。肿瘤体积常较大,直径2.5~17.0cm,平均8.0~11.5cm,呈球形或类球形,边缘清楚,常可见包膜。本组病灶最大径为3.5~18.0cm,与文献报告相符。肿瘤组织由实性部分和囊性部分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分为囊实成分相间型、实性成分为主型及囊性成分为主型,其中以囊实性成分相间型或实性成分为主型多见。本组病例与文献报告相符,以实性成分为主时,囊性部分主要位于包膜下,多呈小圆形或弧形;以囊性成分为主时,实性部分呈壁结节,或呈乳头状突起或出现典型“浮云征”。实性部分CT 平扫呈等密度,MRI 平扫呈稍长T1 稍长T2 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周边不均匀的轻中度强化,部分病灶可见少许明显强化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强化并逐渐填充;囊性部分CT 平扫呈低密度,但稍高于水,MRI 平扫呈长T1 长T2 信号。综合本组病例的病理表现及相关文献报告,笔者认为形成以上征象的病理基础是:SPT 瘤细胞常排列成巢片状,其间被纤细的小血管分隔,肿瘤组织围绕血管形成假菊形团,之间形成血窦,形成类似于海绵状血管瘤的结构,故而增强时出现对比剂逐渐填充表现。同时,远离血管的瘤细胞容易产生退行性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液化、坏死和出血,故而形成囊实性成分相间及“浮云征”等表现。

30%的SPT 可出现钙化,为包膜或实性部分内的钙化,包膜钙化表现为细条状、点状,实性部分内钙化多呈结节状、斑块状。钙化提示肿瘤生长缓慢,生长时间长。本组4 例病灶可见钙化(19%),发生率较文献报告低,3 例为周边包膜钙化,1 例为实性部分内的斑块状钙化。肿瘤内出血也是诊断SPT 的一个重要征象。SPT 瘤体血管丰富,但血管缺乏有力的支架结构,容易破裂出血,多为陈旧性出血,并有少量新鲜出血,CT 难以发现。MRI 是发现肿瘤内新鲜出血的重要方法,T1WI、T2WI 及T2WI-FS 均呈高信号,常可见液碎屑平面。本组15 例CT 检查的病人均未发现高密度出血征象。6 例MRI 检查病人中,1 例可见新鲜出血征象。

SPT 肿瘤体积虽较大,但周围结构分界多清晰,较少侵及周围结构及胆道系统及胰管扩张,这与肿瘤生长缓慢,生长时间较长相关。仅少部分病人出现轻度胆管或胰管扩张,可能与SPT 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但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慢性胰腺炎等所致。本组仅1 例SPT 引起胆道系统轻度扩张。

根据WHO 标准,SPT 分为伴低度恶性倾向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和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癌(solid-pseudopapillarycarcinoma,SPC),前者多见,约9.2%为SPC,且多见于老年者和男性。SPC 的诊断标准包括周围神经或血管受侵、周围组织浸润及远处转移。对于SPT,当CT 或MRI 检查可见肿块包膜不完整,局部呈分叶状,出现周围组织、结构浸润或可疑远处转移时,应考虑恶性可能。本组2 例为SPC,占9.5%,包膜均不完整,其中1 例呈明显分叶状,并出现肝脏转移,1 例侵及十二指肠壁。本组4 例出现周围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未见转移。

SPT 多为交界性肿瘤,较少呈浸润性生长,应与胰腺囊腺瘤、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假性囊肿等良性病变鉴别。当为恶性时,应与胰腺囊腺癌、胰腺癌等鉴别。综合临床及影像检查,一般可做出正确诊断。

综上所述,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一种具有低度恶性倾向的少见肿瘤,术后预后良好。CT 和MRI 检查在SPT 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当年轻女性,发现胰腺囊实性占位,边缘清楚,有出血、钙化时应高度考虑本病可能。另外,了解SPT 病理学特点,可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其影像特点, 提高本病的术前诊断率。

编辑: 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