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诊断小肝癌的临床价值

2012-05-17 14:23 来源:中外医疗 作者:王 晖等
字体大小
- | +

【摘要】目的 探讨小肝细胞癌的MRI表现提高对小肝癌的诊断。方法 选取30例小肝细胞癌行MRI扫描。结果 小肝细胞癌中T1加权像表现为低、高、等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以低信号为主。结论 MRI具有多序列成像特点,可以通过不同的信号特征来反映结节性病变的组织成分,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小肝癌 X线计算机 体层 摄影 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2)03(c)-0173-01

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肝癌起病隐匿,早期无临床症状,发现时多已属中晚期。小肝癌也称早期肝癌。是指单个肿瘤结节直径≤3cm,或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直径的总和≤3cm的肝癌。选取临床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0例小肝癌患者行MRI影像特点分析如。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30例小肝癌患者,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5~64岁,平均42岁;癌结节体积总和<5cm直径球形体积。1.2 检查方法

MRI检查,平扫,常规行T1WI和T2WI。轴位扫描为基本方法。T1加权像,T1WI在显示肝脏病变方面有较大价值,常采用自旋回波脉冲序列(SE)和梯度回波脉冲序列(GRE)。T2加权像,通常用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GRE T2WI可采用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扫描速度快,并可清晰显示肝脏的血管形态。增强扫描,应用bolus法经静脉注射对比剂顺磁性钆-二乙三胺五醋酸(Gd-DTPA)增强扫描,观察病变血供情况,有助于病灶的定性诊断。

2.MRI检查结果

2.1 MRI表现

肿块表现与CT相似。在T1WI上肿瘤表现稍低或等信号,肿瘤出血或脂肪性变表现为高信号,坏死囊变则出现低信号。40%的肝癌见到肿瘤假包膜,T1WI上表现环绕肿瘤周围,厚约0.5~3mm的低信号环。Gd-DPA对比增强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T2WI上肿瘤呈稍高信号。T2WI脂肪抑制序列肿块表现更为清楚的稍高信号。诊断有困难,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对比剂(菲立磁)行对比增强,被正常肝内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而T1WI表现信号降低,而缺乏kupffer细胞的肝癌,则T2WI仍然表现稍高信号。若门、肝静脉扩张,其中见到软组织信号肿块,提示门、肝静脉癌栓形成。同时也可见到腹部淋巴结肿大等肝外转移征象。

2.2 结果

经MRI检出,直径<2.0cm,检出率66%,直径2.0~5.0cm,检出率100%。MRI的检出率85%。

3.讨论

小肝癌多数有纤维包膜,细胞分化较好,一般来说,肿瘤愈小,分化愈高。癌细胞以两倍体为主,生长相对较慢,侵犯血管并肝内转移的概率较低,易做到根治性切除。研究表明,分化好的小肝癌倍增时间多数超过60d,分化差的多少于60d,提示瘤体大者,分化差,生长较快。小肝癌的单个癌灶又可分为:(1)单小癌,纤维包膜多数完好,边界整齐,切面外翻,提示以浸润的膨胀性生长为主,但30%病例包膜中已有癌细胞浸润;(2)融合小癌由多个小结节集合或融合而成,呈不规则块状或分叶状,边界交错而不整齐,无明确包膜,约30%于镜下可见血管内癌栓,常有卫星癌灶,或可能有远处转移。融合小癌多于切除1年后复发,而单小癌切除后1年生存率较高。

MRI能获得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三重图像,肝癌结节在T1加权图呈低信号,在T2加权图呈高信号,可检出2cm以上的癌灶。病灶内出血坏死病变在T2加权图上可表现为不均匀的高信号强度。MRI对肝癌包膜的显示率可达24%~42%,以反转恢复(IR)或自旋回波技术(SE)T1加权图显示包膜最佳,表现为肿瘤周围有一低信号强度环,厚度为0.5~3.0mm。肝癌内可出现纤维间隔,平扫MRI上表现为低信号强度。肿瘤侵犯血管时显示血管受压推移,如有癌栓形成时,受累血管的信号流空现象消失,其在T1加权图为中等信号强度,而在T2加权图上表现为高信号强度。MRI可显示肿瘤周围水肿,在T2加权图显示为典型的高信号。如肿瘤边缘伸展到邻近肝组织内,呈地图样分布,此征象也见于转移和胆管细胞癌,为肝脏恶性肿瘤所特有。以上所见平扫MRI表现中,T1加权图病灶高信号、肿瘤包膜、肿瘤内纤维间隔、肿瘤内信号不均匀呈镶嵌表现以及血管受侵犯等为特征性表现。肿瘤侵犯血管时,MRI优点是不用注射造影剂即可显示门静脉与肝静脉、血管的受压推移。癌栓时T1加权图为中等信号强度,T2加权图呈高信号强度。动态增强扫描不仅有利于鉴别诊断,还能发现一些T2WI不能显示的病变,进一步提高肝脏实性病变特别是小肝癌的检出率。

核磁共振作为一种先进的无创伤性的放射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得到了肯定和重视。在对肿瘤外侵范围的较好显示,特别是对肝癌浸润的显示,由于肿瘤的大小和浸润范围是重要的预后因素,随着MRI技术的发展,肝脏MRI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应该指出的是,这些新的序列和技术还不够成熟,各种序列各有优缺点, 综合应用多个快速序列可以充分利用各序列的优势,扬长避短,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吴孟超, 张柏和. 肝脏外科进展[J].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6,4(8):421~423.

[2] 周康荣.体部MRI[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22~827.

[3] 程红岩,章韵.3cm以下小肝癌的磁共振成象与病理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6):403 ~406 .

编辑: 马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