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著名癌症遗传学家Pier Paolo Pandolfi早在1994年开始了肿瘤生物学和遗传学方向的研究生涯,他的研究组曾成功利用小鼠为模型研究并揭示了多种肿瘤发病的分子机理和遗传学机制,包括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前列腺癌等实体肿瘤。近期其研究组又接连在Nature,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以及概括了他们的新发现。
在“A ceRNA Hypothesis: The Rosetta Stone of a Hidden RNA Language?”这篇文章中,Pandolfi等人提出了一种关于信使RNAs如何转录假基因,以及长链非编码RNAs如何相互“交流”的新假说,这些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助于癌症等疾病的分子机理的解析。
Pandolfi等人提出了ce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竞争性内源RNA)的假说,认为这种ceRNA活性能形成一种大规模转录调控网络,可以扩大人类基因组中的功能性遗传信息。他们认为这种活性通过miRNAs应答元件,可以作为mRNAs转录假基因,以及长链非编码RNAs相互“交流”的新语言。Pandolfi等人也认为ceRNA活性也在病理条件,比如癌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对于解开一些癌症研究之谜具有重要意义。
在另外一篇“A continuum model for tumour suppression”综述中,Pandolfi等人提出了一个关于肿瘤抑制基因TSG功能的新模型,用以解释在癌症中所发现的所有TSG突变。
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也称为隐性致癌基因(recessive onco-gene),是近年来才发现的一类基因。这类基因可抑制细胞恶变,其丢失或失活(二倍体细胞中二个等位基因都失活)情况下促进细胞癌变。
首次被鉴定出的是抗癌基因 Rb(Retinoblas-toma),Alfred Knudson于1971年提出首个肿瘤抑制基因模型,这一模型以眼癌作为基础,提出关于肿瘤发生的“two-hit”假说,解释了TSGs在绝大部分为遗传性的癌症易感性综合征中的作用。在这些综合征中,肿瘤发生后,被发现需要两个突变,一个肿瘤抑制基因的每个版本中各一个。40年之后,人们已经清楚,即便是肿瘤抑制因子的部分失活也会对肿瘤发生作出关键性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关于TSG功能的连续模型,来解释在癌症中所发现的所有TSG突变。以上这两项研究对于癌症整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可以仔细参读,相信会获得重要启示。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