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忠教授:大肠癌肝转移临床经验总结

2011-08-16 00:00 作者:
字体大小
- | +

潘志忠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先后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皇家医院、澳大利亚伊丽莎白女皇医院、法国PAUL BROUSSE医院、中国香港广华医院进修学习。现任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肝转移学组组长等职务。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率较高,约60%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会发生肝转移,其中15%~20%的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就已经发生了肝转移。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唯一可能获得治愈希望的治疗手段,切除原发灶和肝转移灶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4%~38%。

传统的手术理念认为,只有10%~15%的结直肠癌肝转移适合手术切除,但随着多学科专家组(MDT)诊疗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步得到推广,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模式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出现了更多的治疗方式,如新的手术理念、新化疗药物和化疗方案、射频消融及动脉栓塞等,从而合理扩大了手术适应证,并使得潜在可切除患者经有效治疗后转化为可切除者,治疗效果也随之获得了显著改善。如何选择或序贯使用多种治疗方式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成为目前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1例乙状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在MDT诊疗模式下的治疗经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规范化治疗的进展加以阐述。

病历摘要

男性患者,56岁,因体检发现“肝部占位4天”就诊。

患者无任何消化道症状。

查体:一般情况可,全身浅表淋巴结阴性。肝脏右肋下5 cm可及,剑突下8 cm可及,缘钝,质硬,腹水征阴性。

肛查:入肛7cm未及肿物。

血液检查:甲胎蛋白(AFP)阴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癌胚抗原(CEA)31.83 ng/ml (参考值 0~5 ng/ml),癌抗原199(CA199) 305.6 U/ml (参考值 0~35 U/ml)。

上腹部CT检查:肝脏S4和S5段占位,12.1 cm × 11.7 cm,考虑肝癌,周围多个低密度影,考虑囊肿 (见图)。

肝脏S4和S5段占位,12.1 cm × 11.7 cm,考虑肝癌;周围多个低密度影,考虑囊肿

便潜血检查:阳性。

为了解患者肝脏是否为消化道肝转移瘤,遂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检查,结果回报:肝内巨大肿块,疑为转移;乙状结肠局部代谢活跃,考虑为恶性病变。行电子肠镜检查,结果回报:入肛14~17 cm处可见巨大肿块,质脆易出血,管腔狭窄。活检病理结果回报:局灶性癌变。

诊断:乙状结肠癌肝转移。

分页: [ 1 ]   [ 2 ]  

编辑: 冯志华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